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发布日期:2019-07-24 10:07:09 编辑整理:辽宁省自考网 【字体: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一

 

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资设备)和精神要素(目标、权责结构、人际关系)

目标,这是组织存在的灵魂,是组织前进的方向,从本质上反映了组织存在的基本功能;   权责结构,指组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工作单元,以及各工作职位之间在工作任务、权力和责任方面的一系列从属并列关系;   人际关系,也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政组织的性质(论述题)

(1)一般性质

作为社会各类组织的一种,行政组织具有所有组织所的普遍共性,即它具有组织的一般性质。①静态的组织结构。从静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它是由按照职能目标分工、权力指挥关系、责任归属、工作程序设置的各个层级、各类部门、各个职位等所共同构建的一个完整体系。②动态的组织过程。从动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把人、财、物、时间、信息、知识、环境等因素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联系和配置起来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发挥组织功能的动态活动过程。③生态的组织环境。从行政组织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来看,行政组织是处于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它必须不断地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人员、物资与信息的双向交流。④心态的组织意识。人们在加入组织时,必然会将个人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等心态因素带进组织之中,使组织成为人们心态意识的汇合及他们在相互交往和思想沟通过程中的感知状况。

(2)特殊性质。

无论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统治的角度,行政组织在具有社会组织一般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质。①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行政组织建立及运行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阶级性是组织的核心。②社会性 指行政组织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是组织的基础。③权威性 政府行政组织作为管理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着这种权力,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行者、体现者,它拥有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权威,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文化生活秩序。④法制性。法制性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基础,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建立、撤销都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并要依据宪法和法律开展活动。⑤系统性。行政组织是依法设置的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权力结构所组成的权责分明、协调有序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系统遍布全国各地。⑥主动性 这是现代行政组织的特点。政府应主动地研究、提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主动地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服务。政府行政组织还必须具有创造性,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3、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从总体而言,现代社会存在五大组织系统:国家、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群团组织和政党组织。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群团组织的区别是:①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组织以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企业、事业、群团组织以本组织或本群团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为管理对象。②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行政组织为社会提供各种行为规范、社会各项事业的规范及达到规范的措施;企业、事业、群团组织则提供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局部的行为规范。③活动的依据不同。行政组织以国家权力运行规律为活动依据;企业、事业、群团组织则以本领域内的发展规律、规章为活动依据。④活动的目的不同。行政组织的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秩序和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企业、事业、群团组织以追求一定范围内的物质、精神利益为目的。

4、行政组织的功能与国家的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行政组织的功能与国家的功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家及其整体活动的方向就是国家功能,即国家在社会事务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国家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外在表现。国家本质决定其功能,功能体现本质。

行政组织的功能是与立法组织、司法组织的功能相对而言的,是整个国家机器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立法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司法则保证法律公平的实现。行政组织的功能的行使以立法机关的法律为出发点,对其负责,并受其指导和制约;它以司法机关的强制力为后盾,并受其监督。反过来,行政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行政组织在法律赋予的范围内,自主确定其行为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制约和影响着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功能的实施程度。

5、行政组织功能的内容

(1)政治功能 是指政府行政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防御外来的入侵与渗透,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制止和打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妥善处理各个阶级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2)经济功能 政府行政组织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保护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并以各种形式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文化功能 各国行政组织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进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二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4)社会功能   ①提供社会保障,这有两个方面,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②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 ③控制人口增长。④加强环境保护。

6、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组织是国家对社会事务进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源泉,一切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职能的发挥都是由行政组织来进行的。(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是管理活动的重要支点。首先,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的载体,没有行政组织就没有行政人员及其作用的发挥。其次,行政组织结构上的合理性是组织内部关系顺畅、人员作用得以正常发挥的关键;第三,作为系统的行政组织,能够汇聚很多行政人员的力量,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7、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

(1)广泛性与有限性。一方面,它涉及国际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另一方面,它的功能又是有限的,因为:第一,行政功能的发挥领域和程度要以社会需要为限;第二,行政组织不能干预合法的私人领域;第三,行政组织功能发挥要以法律为依据;第四,行政组织自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2)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任何行政组织都具有相似的、普遍的功能,这要求行政组织活动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行政组织的功能要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变异性。

8、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1)综合性总体研究 ①研究行政组织的性质、要素与作用,及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等一般性原理的阐述。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2)静态研究 ①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②研究行政组织的体制,即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关系。③研究行政组织的类型。(3)生态和心态研究 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主要分析自然、经济等外部环境与行政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主要探讨行政组织内部的物质、制度条件和人群关系的影响,以及行政组织如何改善其内部条件。(4)动态研究 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②研究行政组织变革。

9、行政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

行政组织理论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组织理论的性质。行政组织理论具有双重的性质,它既是统治阶级实现对社会统治的工具,又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由此决定了行政组织理论既有特殊的阶级性,又有各个不同国家所共有的社会性。

行政组织的阶级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而对同一种行政组织现象持有不同的看法。行政组织的社会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对同一种行政组织又有着某些相同的评价。行政组织理论特殊阶级性和一般社会性,决定了我们研究行政组织时,要持批判的继承态度。

10、行政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学是行政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政治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国家行政组织,这为对行政组织进行微观研究的行政组织理论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2)与管理学的关系 行政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产生晚于管理学。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包括对组织自身的研究;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两者的区别在于:组织学的研究主要限于组织自身;管理学的研究既有组织自身,又有对某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问题。(3)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行政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学先于行政组织理论而产生,行政组织理论是从行政管理学中分离而独立出来的。(4)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认知过程、记忆、思维和想象,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的行为表现规律。而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行政组织内部组成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所以,心理学对行政组织理论有重要的渗透作用。

11、“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试述其理由。

该论点从行政组织理论对工作人员的具体影响方面,阐明了行政组织研究的重要意义。(1)国家政权是由人来掌握的,人是行政组织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行政工作人员是政府功能的的履行者、机构的组成者和权力的执行者。如何调动行者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行政工作人员的潜力,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中一个重大课题。科学的行政组织管理,就能有利于调动行政工作人员潜力。反之,则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认识掌握行政组织自身管理规律,有利于由于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2)研究、学习行政组织理论,使行政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按照行政组织建立、运行的规律办事,也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有助于行政工作人员素质提高。

12、雅典的行政组织的特点

①具有原始的民主特征。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等具有行政组织性质的组织以及行政首长――执政官,都由公民选举产生,行政的内容亦由公民大会决定(当然只是奴隶主和自由人的民主)。②强调依法行政。雅典人视宪法为最高法律,从梭伦开始的每一次改革,都以修改补充宪法为启动,享有巨大司法权力的陪审法庭的基本任务,就是审查行政组织是否违宪。官吏必须公正执法、不图私利,一旦违法,就要受到惩处。③行政官员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报酬。公民担任公职用抽签方法决定,且任职期极短,不能保证政府公职人员必要品德、才能和经验的积累,影响了行政效率。④行政职能简单。城邦国家,所辖领域极小,不存在纵向层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也不存在横向部门的划分,行政职能未专业化。

13、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方法,它是开展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在研究行政组织理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方法:(1)阶级分析的方法。行政组织是国际政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管理全社会的工具,因此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时必须从各个时期国家的阶级性出发。(2)系统分析的方法。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观察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本身不仅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系统,而且还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握行政组织的系统性,才能获得对它的完整认识。(3)理论联系的方法。行政组织理论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必须从实践中寻找其自身的规律性。(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的研究方法是早期西方行政组织理论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对行政组织结构、制度、规章和权力分配的研究,因而又被称为结构的研究方法。动态的研究方法则不拘泥于组织法规、结构、制度的静态考察,而是着眼于组织中的行为主体——人的因素以及组织环境条件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行政组织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既要把握作为静态行政组织,又要考察和分析动态行政组织,考虑行政组织环境和人的能动因素。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于片面。(5)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法。既要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行政组织起源与发展,又要横向地考察和比较各国行政组织的现状及特点,确定各种因素的异同关系,从而将对行政组织发展规律的探索建立在全面、客观和现实的基础上。

14、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意义

(1)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体系。(2)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3)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它可以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4)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15、简述外国奴隶制时期行政组织发展的特点。

(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行政职能的内容多限于宫廷内部的管理。(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分工。(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权责划分既简单又统一。(4)在共和制时期,行政组织的官员都无报酬,任期短,行政工作未职业化。

16、法国实行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1)强化了总统的权力,总统无需对议会负责;(2)提高了政府地位,国民议会无权要求总统下台和解散议会;(3)议会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仍然拥有立法、监督政府和批准政府财政预算三大职能。

17、封建制时期英法行政组织的特点

①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②中世纪末期,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宫廷的内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③地方行政组织较之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已初具规模,为近代各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18、美国现代的独立政府管理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强,管理职能单一。其首长通常是某一方面的专家;(2)具有独立性。由于专业技术较强,其法律、政策不因政府的政策变动而变动,故在法律范围内他们自行决定执行中的政策权利。(3)行使混合权力。独立行政机构不仅有行政权,而且有准立法权、司法权。(4)办事效率高。由于权力集中,办事程序简化了,再加上管理职能单一,管理者对同类问题具有丰厚经验,因而办事效率大大提高。(5)独立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各种专门委员会,如中央情报局、民权委员会、人事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储蓄系统等。

19、简述资本主义时期外国行政组织发展的特点。

(1)行政组织日趋独立且职能不断扩大,行政组织总量不断增加。行政组织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科学化。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演变的历史表明,行政组织职能不仅扩大,而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经济和社会职能为主。这表现在近年来各国行政组织机构中负责管理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部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3)行政权力越来越大。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都把三权分立作为政府体制运行的基础,但行政权力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4)在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的关系上,有地方自治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中央集权(如英国);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地方权力(如法国)。如此看来,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是市场经济下各国的共同要求。

20、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特点

(1)强化中央集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人之手,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发展的主流。皇帝是国家权力的垄断者。(2)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具有前后因袭、循序渐进的特点。行政组织体制经历了由独相制到三公制;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由一省到内阁的演变。(3)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4)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具有由“家”而“国”,由“私”而“公”,由“内”而“外”的特点。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二

 

点击查看: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一

 21、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特点

  (1)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在其初创期,接受了西方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执掌,设参众两院,建立议会制度和内阁制度,行政组织的设置也开始初具现代特征。  (2)孙中山提出的政权和治权相区别,在国民大会下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并立的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孙中山逝世以后,这一体制并未得到真正实现,因为实际上国民大会所拥有的权力很小,而总统的权力很大。(3)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法律规定政府主要长官都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4)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国民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军权制主张,而是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军阀割据并存。

  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新中国行政组织具有充分的人民性。各族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2)新中国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3)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来保证的。(4)新中国行政组织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分工过细,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由于过分强调对口管理,造成了上下级或中央与地方之间权责不清,从而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虽然过去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但往往都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方式是导致这两个怪圈的根本原因。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在进行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就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前提和基础。

  23、马基雅维利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君主论》与《讲话集》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过国家行政组织管理原则的人。这些原则主要有四项:群众支持原则;组织内聚力原则;领导者必须具有超出常人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的原则;存在下去的原则。

  24、简述外国早期的行政组织思想有哪些?

  答:外国早期的行政组织思想有:(1)组织分工思想: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最早提出了组织分工的思想;(2)层级节制的思想:柏拉图依据其分工的思想进一步论证了等级划分的原则,《圣经》中也提出了层级节制思想。(3)授权思想与例外原则:古巴比伦人可能是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人,《圣经》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4)组织内聚力的思想: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和他的《君主论》。(5)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思想:代表人物是洛克和孟德斯鸠。

  25、独立的、系统的行政组织理论(传统行政理论)产生的背景

  (1)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企业组织管理科学化(2)民主共和国政体的建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行政组织管理科学化。(3)政治学理论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为行政组织学的独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②西方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基础,致使经济组织理论研究的代表常常成为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先驱,③由于种种原因,行政组织理论与一般组织理论的质的差别没有得到科学的说明。

  26、柏拉图的行政组织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行政组织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与《政治家篇》里。他的主要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人们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从而产生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等级构成:监国者治理城邦、五十保卫国家、工匠从事物质生产。(2)“无学识者不能治国”,只有集知识与权力于一身的哲学家才能承担。(3)治国者必须重视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手段。(4)柏拉图晚年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思想,因为他感到要实现德才兼备的好人治国十分困难。

  27、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在他的《政治学》里,他表达了其行政组织思想:(1)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雏形,即无论那种整体的国家都应该包括三中机构: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机构。(2)设置行政机构的依据在于:城邦事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行政机构的设置要以管理的业务或对象为依据;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3)提出了行政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职能,如城邦监护职能、公共财政、军事职能等。(4)行政人员的任用的原则是:适用、专任、德才兼备。(5)建立行政监督机构对行政人员进行监督。(6)他主张以法治国。

  28、威尔逊的行政组织思想

  威尔逊是独立的行政科学的创始人,他在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了其关于行政组织的思想:要求首先明白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任务;倡导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机构与工作方法;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

  *29、汉密尔顿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联邦党人文集》里。他的主要观点为:(1)主张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2)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

  30、密尔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代议制政府》里。他的主要观点为:(1)衡量一个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2)政府的职能应该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3)行政组织合理分工,实行个人负责制; (4)政府的全部工作都要由有特殊专业性的人才来担任。

  31、官房学派的行政组织思想。

  官方学派是指16-18世纪德意志、奥地利的一些财政及行政改革学家和学者,由于彼此观点接近而形成的一个特殊集团。他们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1)建立统一的、完整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与方法;(2)主张选用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3)主张国家行政组织机构应将管辖的事务分为若干部门来管理;(4)加强国家及政府的权利。

  32、泰罗的组织科学原理

  美国工程师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于191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他主要以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涉及到的组织思想有四点:主张将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开来;强调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程序化;强调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即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适当放权。

  33、韦伯的官僚制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提出了官僚制理论。他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官僚制组织的特征主要有:第一、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占有一个明确说明了具体职权的职位;第二、组织内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固定,并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表现;第三、组织内层级节制,强调隶属关系;第四、强调组织的专门化;第五、组织靠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第六、组织管理以书面文件“档案”为基础。

  34、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梅奥是早期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人际关系学说也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工业文明里的人的问题》。梅奥与其合作者为研究人际关系,于1923-1926和1927-1932两次实施了有名的“霍桑实验”。梅奥的基本思想是:一是提出了“社会人”理论,认为人除了要求获得劳动收入以外,还希望获得安定、友谊和归属感;二是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说法,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作为价值标准,妥善对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三是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者,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来激励人的“士气”,以提高组织效率。

  35、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与原则

  法约尔试图提出一种适合于很多领域的一半组织理论。他他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表达了其组织思想:组织与管理密切相关;任何切实有用的理论应当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各类组织;他探讨了组织的层级机构,主张保持比较小的管理幅度;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并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

  36、古立克、厄威克的组织理论

  (1)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组织理论”这一学科名称。(2)古立克总结出了管理的七要素: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这七项的英文首字母架在拼成:POSDCRB.(3)古立克与厄威克共同整理出了管理的八条原则:目标原则、权责一致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

  37、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行政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理论)

  他们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继柏森斯之后,于1970年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其主要观点是:

  (1)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接受足够的投入,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同时提供足够的产出给外部环境,以便保持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2)组织是一个整体系统,一般由这样五个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3)提出了组织的权变观念,认为权变观点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变组织理论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权变理论强调如下思想:①组织具有多变量性,应当具体地研究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②每个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分系统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于所有环境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法。③权变理论致力于谋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

  38、如何认识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的特点?

  综合与批判过去的各种组织思想与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前看似对立或矛盾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在系统的框架中、权变的方式下取得了统一协调,从而使人们得以更广泛、更全面,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组织问题。在这一时期,行政组织被认为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系统,其内部又由于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系统与环境具有某种界限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权变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综合,但他们并没有超越片面性。因而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顶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必须有更丰富、更全面的内容,有更新、更科学的方法。

  39、柏森斯的行政组织理论

  柏森斯代表作是《社会系统论》、《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进程》。他认为任何一种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处在各个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分系统,在此社会系统之内又包括了许多小的社会系统。

  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质:适应环境;达成目标;统一协调;形态维持。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主要通过组织的三个层级来维持:①决策层级,负责决策和组织方向;②管理层级,负责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活动和组织与外部团体之间的接触;③技术层级,这是组织目标的直接完成者。这三个层级有着明确的界限。

  40、西蒙的决策组织理论

  西蒙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他以巴纳德思想作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全面、成熟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尤其主要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探讨了组织决策理论。他是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其代表作为《管理行为》(或《行政行为》)。西蒙的行政组织四项主要包括:①组织是一个决策系统,组织的功能就是决策。②组织的目标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由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手段和目的上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整合,因而职能追求在当时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③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平衡,一方面,组织要为个人根据其贡献提供一定报酬,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同时又必须对组织做出贡献。④他提出了组织影响论,即研究组织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有:权威、组织认同、信息沟通、培训、效率。⑤他提出了组织设计论,认为组织设计要有利于组织决策和为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工作;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应当:建立组织的目标体系、进行分工、确立组织的工作中心、进行组织的权力配置。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三

 

41、行政组织中的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

(1)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是1909年出生的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行政学理论家。他在1958年出版《帕金森定律》(或为《官场病》),剖析了英国行政部门的种种弊病,其中所反映的这些“弊病”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各国引起反响。他认为官场通病主要有三种:其一,职工人数与工作量毫不相关,职工人数总是不断膨胀;其二,现代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其三,组织的低效源于自发的嫉妒病;其四,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是组织衰退的征兆。

(2)彼得原理 美国管理组织学者彼得与记者霍尔在1969年合作出版《彼得原理》(或《升官病》),作者认为,每个组织都充塞着不称职者,每个人都想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如果每个人都降一级,做他能胜任的工作,就会使组织效率大大提高。人类任何有组织的事业都受到彼得原理的支配,行政组织也不例外。

42、巴纳德的组织要素与平衡理论

巴纳德是美国公共行政和组织方面的理论家,他的组织理论事实上已经超出了行为科学的框架,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组织理论的贡献是:其一,指出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个协作系统;其二,提出了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议员、信息;其三,提出了权威来自于下级接受的思想;其四,提出了组织平衡的思想,他认为组织能否持续村砸,取决于其内外部是否平衡;其五,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理论:非正式组织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能够激发和影响组织成员的整体愿望,同时能够避免正式组织的过多、过滥,非正式组织也需要被正确引导。

43、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

新公共行政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行政学界最活跃的一个学派,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关注社会公平,致力于对行政道德问题的研究。(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效率至上”的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不应当是效率,而应当是社会公平。传统行政学坚持政治与行政分开,过分强调效率,结果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同时,却出现了各种社会危机。应当赋予现代公共行政以伦理的内容,以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感,让管理者承担其社会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及其基本行为的出发点。(2)主张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的变革   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应减少层级节制,分权、放权,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组织设计应遵循两个目标:顾客导向;应变灵活。(3)提出公共行政组织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感情等四种基本运作过程 ①分配过程,这是新公共行政学的中心内容。应从公共行政项目效益的角度,来处理相关群体中人的物质和服务的分配问题。②整个过程,指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过程。主张采用非结构、非正式和非权威的整合技术,来增强行政组织凝聚力。③边际交换过程,指行政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群体之间(比如立法机构、利益团体)建立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的过程。边际交换方式的发展,首先需要服务对象更多地参与,其次是要发展新型的政府部门间的关系。④社会情感过程,这是一种社会情感的训练过程,同时又是行政体制改革基本工具。功过训练,降低行政人员对权威层依赖,提高行政机构整体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力。

44、墨家的行政组织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内容是:提出了尚同的组织原则,认为应当政令统一,实施自上而下管理;主张尚贤用人原则,贤人一旦被录用,就应当使他们有职有权;强调组织中上下沟通必要性;认识到组织中参谋、智囊人员的重要性,主张领导人员应当博采众长;提出了“节用”“非乐”的组织经济原则。

44、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认为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因素。1957年,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雷格斯发表了《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一文,1961年出版《行政生态学》一书。其基本思想如下:

(1)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其他立法、司法组织混同,行政组织内部分化也很低;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组织,既有现代的因素,又有传统的因素;衍射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立法、司法组织分开,行政组织内部分工也很清楚,各司其职。(2)雷格斯重点分析了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雷格斯指出:棱柱型行政模式有三种特征:①异质性并存,即在同一社会中呈现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规范与观点。②形式主义,即法律与现实的严重脱节。③重叠性,即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结构彼此重叠。一方面有国会、行政机构、选举制度,另一方面又有影响很大的家族、宗教团体等。(3)考察了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社会沟通网络、政治制度、政治信念、意识形态等外部生态环境与公共形态之间的制约关系。只有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并根据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的行政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45、孙中山行政组织思想

(1)创五权分立原则,谋求“万能政府” ①孙中山主张按五院制形式构建一个高效率的“万能政府”。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存在种种弊端,关键是没有把监察权和考试权独立出来。因此,他提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原则,并主张按五权分立原则采取五院制形式来构建中华民国政府,即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②他认为为了保证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应当由独立与行政部门的考试院来选拔人才。同时,用来监督和裁判官吏的监察机关也应当独立,以保证行政机关公正行事。 ③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权能分立学说,他主张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他的“五权分立”是对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重大发展,目的是要把中华民国建成世界上最完善、最健全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倡导地方自治,提出均权制主张 ①孙中山认为,应当使人民直接在基层行使民权,这是民主制度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希望。同时,他在倡导地方自治的同时,也强调国家的集中统一。②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孙中山提出了“均权主义”的思想。将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地方的自治相结合,凡是全国性事务由中央管理,适合因地制宜的地方事务则由地方政府惯例。

(3)重视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强调人尽其才。力图改变当时中国“任人唯亲”学用脱节现象,真正做到学有专长,量才使用。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孙中山治国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付诸于实践。但是他许多主张,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有见地。

46、孙中山行政组织思想对我国当代行政组织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孙中山主张五权应当在民意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基础上由政府来管理。这对于我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颇有现实意义。(2)他提出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这种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3)他重视人才,主张量才使用,反对人浮于事,任人唯亲。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思想。

47、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

企业家政府理论也是美国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行政学派,是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不勒在1992年合著的《重新创造政府》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经营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能够注重投入,提高行政效率,以重新塑造政府形象。这种理论主张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希望政府能向企业一样充满活力,参与竞争,树立顾客意识,简政放权,放松规制,从而建立一个花钱少,办事效率高的政府。他们认为企业局应当具备十大特征:

(1)应掌好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应当只负责决策,而把一些具体的服务性工作交由一些中介组织去作。  (2)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要更多授权给公共自治组织,让更加经济有效地进行管理。(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政府的责任是为竞争提供规则。(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规章制度不应太多,应当以责任驱动政府。(5)重产出而不是投入。政府按效果拨款,而非按项目的多少拨款。(6)树立“顾客意识”。政府应像企业那样,制定顾客驱使政府的制度,使政府自觉地为顾客——服务对象服务。(7)重收益、重集资、重赚钱。政府不应单纯通过节省来缓解财政问题,而应当通过民间集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8)重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的补救。企业家政府应学会用少量的前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就可以省去花大量的钱进行补救。(9)重分权模式和合作式组织。减少层级,部分权力下放,以提高效率,使组织更具备创新精神。(10)重市场调节机制,非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市场有许多优势,概括起来就是效率;单纯的行政命令有许多劣势,归结起来就是非效率。当然,市场本身也有很多缺陷,因而栽种市场调节的同时政府还需要提供规制,以保障公平。

这里应当强调的是,所谓企业家政府,是指政府应当具有企业家精神,而不是说政府就是企业。政府的基本使命在于“办好事情”,而不是赚更多的钱。

48、道家的行政组织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崇尚“无为而治”,主张管理者不要过多干预;提出善下的用人思想,善于用人的人应当对人才谦和,以把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

49、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

是以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思想为渊源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新中国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长期探索而逐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性质

①我国行政组织是人民自己的政府,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根本标志。②我国行政组织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适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则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我国政体的特点是“议行合一”。 ③我国的行政组织必须坚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供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因此,政府组织及其管理活动,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一条基本原则。

(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

包括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两个方面。政治职能是一个国家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政治职能标明了国家政府的阶级本质。但市政府不仅仅是一种阶级统治的机关,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管理机构,它统一协调和管理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具备这种职能。在我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各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政府职能的侧重点也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而不同,总的趋势是:政治职能逐渐减弱,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增强。

(3)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原则

①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必须贯彻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这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在40年代的精兵精政工作中提出来的,至今仍然是我国行政组织建设的指导原则。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体现少而精的原则,必须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设置机构和任用人员,机构必须精简,人员必须精干。只有这样,才能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建成人民所期望的廉价政府。②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都与组织建设的不科学、不完善有关。因此,为了铲除行政机关的官僚主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指出,必须将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四

 

61、对中国近现代行政组织思想的评述

(1)孙中山的行政组织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与西方的治国之规结合起来,梦想建立一个“万能”的政府。尽管他的许多主张在今天看来是有局限的,但是其中的不少主张在今天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2)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构成了当代中国的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建设和改革的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行政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根据地建设和新中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政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这为我国行政组织的建设与官吏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改革是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实际上是对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2、对于排列为行政组织结构的四个层次的正确理解

(1)第一层次是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和细胞,即职位──工作人员的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工作单位;(2)第二个层次是各个工作单位的有机排列组合,并由此形成一个工作部门,其排列组合的根据是各单位的目标、责任、权力及其在分工中的地位关系;(3)第三个层次是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由此构成一级政府组织,其排列组合的根据是各个工作部门的目标、责任、权力及其在分工中的地位关系;(4)第四个层次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由此形成一个国家的政府系统。

63、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

在行政机构的运行中,良好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完成行政组织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基础,它有着重要的行政功能。(1)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使组中的每一个工作职位、工作单位、部门、一级政府乃至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系统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

(2)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合理的组织结构,为每个工作人员确定明确的任务、责任和权力,使工作人员既有归属感,又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它既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工作人员事业心的要求。

(3)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使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使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乃至斜向沟通均能保持畅通无阻;它能够消除意见分歧,使人员、单位、部门之间达成思想一致,从而导致行动上的合作。

(4)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提高微观和宏观行政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促进各层级、各部门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64、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应具备的标准

(1)任务与组织平衡。每个职位、单位、部门,一级行政组织的设置,刚好与所要行使的职能、任务相平衡。既能充分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使每个组织和个人工作量饱满,使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

(2)各个组织、人员之间按比例配置。按照各个单位之间、各人员之间的工作衔接关系及其工作量的比例关系来设置单位和人员,使整个行政系统工作的流程能够畅通地、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没有因工作量设置不佳而使工作流程中断的现象。

(3)明确分工,合作良好。分工的目的,一是使各个具体职能能够得到最好的执行,使各个工作人员能在专的基础上精深;二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使整个行政组织的职能因分工而又得到更好的、密切配合的执行。因此,如在相关业务隶属关系上,就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合作。对非隶属关系而又需要相互配合的平级单位,则要考虑建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或者由某行政组织首脑来负责协调。

(4)适应环境,具有弹性。现代行政组织是一个适应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系统能否适应环境,并且具有弹性,这是衡量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的又一标准。任何组织都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使结构具有适应性、伸缩性和应变性,以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需要。

65、均权制的优缺点

优点:既可保证中央的政令统一,又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点:若均权制不当,则会扬集权制和分权制之短。

66、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

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是反映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是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它是指政府为了有效地发挥行政组织的功能,首先要将国家所管辖地域分成许多块,由不同的行政组织进行管理。为此,除了设置管理全国社会事务的中央行政组织外,还设有管理局部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

宏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层级越高,管辖的范围越广,但组织的数量越少;层级越低,管辖的范围越小,但组织的数量越多。不同层行政组织之间管辖的职能,既有相同的一面,即都要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又有不同的一面,一般而言,凡是属于全国性的宏观问题,归中央行政组织管理,凡是属于本地方的事务,归地方行政组织管理。由于行政组织的多少与层级成反比关系,故从总体结构上看,它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

67、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

(1)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是指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内部层级的分工。(2)微观纵向分工的原因: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承担本辖区范围内或本部门的行政任务,为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就必须将任务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每一个职位。(3)微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关系是以职能的隶属关系为标准。比如,财政部的职能属于中央行政组织的总职能范围之内,所以由中央行政组织领导;财政部下面的计划处属于财政部事务总职能范围之内,故属于财政部领导。正因为如此,它们之间形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负责子系统的职能单位归负责总系统职能的单位领导。由于各系统的职能可以分解为许多子系统,故它们之间的领导也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垂直领导关系。

68、行政组织纵向分工的职责分配关系

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为决策层,负责制定本部门行政的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最大努力满足社会对本部门的需要,最优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行政组织。

中层行政组织为协调指挥层,负责执行本部门最高行政组织制定的总决策、目标、方针和政策,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对象的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工作。因此,中层行政组织为半开放半封闭系统。

基层行政组织为技术操作层,其任务是执行中层行政组织的实施方案。它基本为封闭型。

69、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主要理论派别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理论派别及其代表人物有:(1)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2)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3)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70、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种类

(1)按业务性质分,即按照行政管理的业务性质异同来组成行政组织单位,这是行政组织平行分部化的基本方式。①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符合行政分工专业化的原则,有利于行政人员熟悉本专业工作,提高效率;有利于统一性质的行政业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避免政出多门;能够体现事权一致的原则,便于协调。②这种分类方式的缺点:如果业务事权过于集中,容易形成条块分割,忽视部门之间的沟通;若分工过细,则容易造成部门林立现象,不符和经济节约的原则;如果业务性质不清,容易产生冲突。

(2)按照管理程序进行分工,这是指按照行政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不同来分别设置行政组织部门。行政管理过程有咨询、决策、执行、信息反馈和监督等环节,根据这些程序可以划分行政咨询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在管理程序过程中各自发挥其功能作用,使行政管理的功能齐全、管理过程井然有序。①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按照程序分工,注重本项工作的技术方法,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由于从事该项工作采用同样的技术设备、工作程序,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使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程序由专门机构去完成,有利于提高效率。②这种分类方式的缺点:在该行政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重技术、轻政策,重过程、轻目的的倾向;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那些有较大独立性的程序才可以设置部门,而多数工作程序则无法独立出来。

(3)按照管理对象进行分工,这是指按行政组织服务的人群为对象进行的部门设置。①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可以使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化,使政府在这一方面能够统筹考虑,从而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使政民关系简化,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更了解,有利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②这种分类方式的缺陷:随着管理对象增多,会导致部门增多,不利于精简节约;以管理对象为基础设置部门,容易忽视甚至割裂了管理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产生综合性的工作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对象多以原行业为基础设置部门,容易造成行业的本位主义;按服务对象划分部门往往与按业务性质划分部门发生重复、交叉的关系;按产品设置部门,政府易于对企业进行微观管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4)按地区分工。按地区分部化,从不同层级看,是纵向分工;从同一层级看,各地方行政组织的关系属于平行的地区横向分工,这是宏观的地区分部化。微观的地区分部化是指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在各个地方设置派出机关。①这种划分方式的优点:便于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决定政策,以适应各地不同的需要;便于一个地区各项工作的协调、互相配合,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而努力;能分担上级政府的工作,使上级政府能集中精力抓大政方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安定团结。②这种分类方式的缺点:由于情况复杂,在划分行政区域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居民点的具体要求,容易造成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与心理矛盾;各地区行政组织容易产生地方主义观念,妨碍国家民族的整体团结和事业的整体发展。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五

 

71、在同一层级,按地区设置行政组织的基础是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三个因素:

(1)要有利于各地区人民和各民族人民的安定团结。在一个地方的居民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他们已经自然地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划分行政区划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对民族而言,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习惯,并且居住比较集中,行政区划应该尽可能以他们的聚居点来划分。

(2)要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行政组织地区分部化的目的,是使地方政府能分担中央政府的负担,而不是使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3)要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为此,各级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要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权相一致,使其有充分的空间条件行使职能,并能使各地有条件相对独立地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教育事业。

72、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①分层负责,使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地域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②行动迅速,能及时地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决策,就地实施;③、能发挥各个层级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④、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

(2)缺点:①、行政首长管辖的事务过多,难以事事精通;②容易形成地方政府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容易犯地方主义的错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73、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必要性

(1)适应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由于任何一个层级行政组织管辖范围内的事务都相当复杂,因此在每个层级应当按照社会事务行政的异同设置平行的不同部门的行政组织。(2)适应行政管理专业化、技术化的需要。由于社会各项事务的技术性、专业性越来越强,因此必须通过分部化的机构设置,使某一部门的行政人员熟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3)适应行政管理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使各种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社会各个方面能够形成有机的统一体。(4)适应行政管理程序的需要。按照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程序设置部门,能够保证处于各个环节上的行政组织成员更加精通业务,从而能够提高效率。

概言之,行政组织上的横向分工,是为了行政组织分门别类地管理好社会的各项事务,管理好自身的运行程序,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74、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①使行政组织成员在专的基础上精通业务;②从上到下形成条条,易于形成统一的方针政策;③各个部门分工负责,使各个层级的行政首长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全局的大问题。

(2)   缺点:①易于形成各个部门条条分割,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和协调;②自上而下的各部门形成的条条伸向各个基层,不利于地方层级的行政组织因地制宜地贯彻上级的政策,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

75、行政组织体制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组织体制与行政组织结构的关系 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的载体,而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则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行政组织运行的动力。没有权力的分配,也就没有结构的分工;没有权力中服从与被服从、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行政组织就无法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动。(2)研究行政组织体制的意义 行政权力分配科学与否,关系着行政组织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完成的好坏,关系到行政组织效率的高低,因此,必须加紧研究行政组织体制,以促进行政权力分配的科学化。(3)行政组织体制的分类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看,有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从决策权归属来看,又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从层级与部门关系看,有完整制、分离制。

76、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例关系

(1)①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横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职能制。②层级制形成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体现着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上下级之间沟通越及时,执行决策就能更加及时、准确;反之相反。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层次越少越好。③职能制形成管理幅度。它包括各级政府的分部化,以及各级政府所管辖地区分部化所产生的下级政府的数目。管理幅度越窄,行政首长对其管理的效率越高;管理幅度越宽,行政首长对其管理的效率越低。

(2)在同一个行政组织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在一定的被管理工作量或地域条件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幅度越大,层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级就越多,这就是行政管理层次和幅度相互关系规律。

(3)对实际的行政管理的启示。根据上述规律,当管理幅度能够增大时,就可以减少管理层次,精简行政组织机构,使行政领导接近基层,有利于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当管理幅度过大时,上级机关及领导者超负荷运行时,就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时应当适当增加管理层次,缩小管理幅度。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运行。这种选择的科学性体现着管理的艺术,关健在于必须根据国情和行政管理的需求加以确定,根据各管理因素的变量关系来确定其最佳的适度点。

77、决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1)管理幅度和管理者所处的层次有关。行政组织结构在纵向上一般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高层处于核心地位,其职能是从事决策、计划、协调等工作,采用宏观管理的方式,可以有较大的幅度。中层行政组织处于中介地位,能够上传下达,既有决策,又有执行,其管理幅度应当小于高层行政组织。基层行政组织起执行作用,其职能是从事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处理工作,其管理幅度小于中层。(2)下属工作性质及其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如果所管理的工作有较大的稳定性、常规性,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管理层次适当减少;如果管理的工作比较复杂,而且极不稳定,则应当缩小管理的幅度,适当增加管理的层次。(3)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领导水平与管理幅度成正比关系。能力强、水平高的领导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管理层次减少;相反,应当减少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4)被管理者的素质高低也制约着管理幅度。如果被领导者素质高、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工作,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管理层次适当减少;反之,应当减少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5)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影响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型组织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上级机关,使上级机关的工作量增大,故管理幅度不能太大,其层次必然要增加;分权型组织,上级机关集中管理大事,具体事务较少,因此管理幅度可加宽,管理层次可减少。其次,组织内部如果能充分授权,领导者比较超脱,则管理幅度可增大,管理层次减少;反之则减少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6)下级单位所在地的集中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情况影响着管理幅度。如集中程度较高,交通方便,领导者可适当加大管理幅度。反之,则减少管理幅度。   (7)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技术设备越先进,工作条件越好,越应加大管理幅度。反之,减少管理幅度。

78、集权制的优缺点:

优点:(1)政令统一,防止政出多门;(2)层级节制,指挥灵便,有利于提高效率。(3)集中力量办大事,防止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缺点:(1)、事事听从中央安排,不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2)容易导致中央独裁。(3)层次繁多,不能及时果断地处理政务。(4)下级对上级过分依赖,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责任心。

*79、分权制优缺点

优点:(1)政府能够因地制宜、更加灵活机动地处理本地事务。(2)分权分工,可以防止上级专断与个人独裁。(3)分级治事,符合民主原则则,可以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激发其责任心,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缺点:(1)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主义,甚至导致国家分裂。(2)分权过度,必导致全国各地经济的畸形发展,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3)地方权限过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统一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80、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的正确运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

(1)制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的两个因素:

①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经济上的需要。②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多实行集权制;凡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多实行分权制。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

①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总体要求。在当今我国采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市场经济具有效率高、效益高的优点,但也有很大的不足:经济增长波状起伏,通货膨胀经常出现,收入分配不公。市场的这些不足,要由政府去补充、由此决定了政府具有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维持市场秩序、保障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提供的职能。这三大职能如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这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基本内容。②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具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由于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它要求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市场经济的这个要求,地方政府是做不到的,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承担,也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力、有条件对全国的经济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③市场经济要求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法制规范下主要负责实施本地区的各种保障职能。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与本地区公民生活直接有关的公共事务。这包括:为本地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法制规范下,负责本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负责本地区应当承担的环保工作;城市政府应当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任务。④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即均权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凡是属于宏观的经济及社会事务,由中央政府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管理,地方政府不得染指;凡是属于地方事务,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法制规范下,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独立经办,中央政府不加干涉。只有少数事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这种按事权的性质进行的分工体制有两大优点:第一,它们之间是按职能分工的,不是按管理程序分工的,两者各管一块,不会出现职能不清的问题;第二,按职能分工基本上不会造成中央集权过多或地方分权过多的问题。它们之间的权力界限基本上是清楚的,因而也能稳定,不会造成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六

 

81、首长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事权集中,办事果断,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③责任明确,权责利统一,可避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无人负责等弊端的发生;③易于保密,减少扯皮。

缺点:①首长个人独揽全权,易形成个人专制;②若无有效的监督,首长易滥用职权,拉帮结派,营私舞弊;③首长一人智力、精力有限,若不充分发挥民主,易陷于短见,对问题的考虑难以周详。

82、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多人的智慧,考虑问题比较全面;①集体承担责任,利于协调一致地推行计划;①互相监督,不徇私舞弊。

缺点:①责任分散,且很不明确,对决策后果易出现争功逶过现象;①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浪费时间;①委员之间地位平等,权责相同,难于彼此协调,人多嘴杂,也难以保守国家秘密。

83、混合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可同时兼顾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弊端,既有利于权责集中统一,又便于集思广益。既可避免个人独裁,又可避免无人负责。

缺点:若运用不当,则会同时兼有首长制与委员会制之弊,一方面是个人专断,以权谋私,另一方面是权责不清,争功逶过。

84、完整制与分离制的优缺点

(1)完整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在一般政府内权责集中,指挥统一,可令行禁止,防止迟缓推诿;②各部门互相合作,协调配合,可减少单位间的摩擦与冲突,并避免单位间的工作重复。

缺点:①权力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易形成一级行政首长的个人专权;②易形成地方本位主义,不利于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宏观控制。

(2)分离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领导权力分散,并互相牵制,可防止一级行政首长的独裁专权;①实行二元化领导,既有利于上级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也有利于下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实施。

缺点:①权力分散,易导致多头指挥,政令冲突,使得任何一个领导机关均指挥不灵;①政出多门,易导致下级无所适从,或利用矛盾为自己服务。

85、完整制与分离制的正确运用

完整制与分离制各有利弊,主要应根据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或联邦制的不同而加以灵活运用。凡联邦制国家,在联邦成员单位这一级政府内,实行完整制,该级政府部门只受本级政府领导,不受联邦政府领导;但在成员单位以下的地方政府,仍实行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成员单位政府同一部门的领导。在单一制国家,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级地方政府的各部门均实行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上级政府的同一类部门领导;凡实行分权制的国家,高级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一般只受同级政府领导,基本上不受中央政府同一类部门领导。一般而言,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级地方政府主要适宜采用完整制。

86、我国应当如何实行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案:(1)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又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各级政府中各个行政部门均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上级同类部门领导。这种领导体制是和我国当时的情况相适应的,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2)自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后,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逐渐实行了按事务的宏观、微观性质进行分工,凡属纯地方性的微观事务,就只属于地方政府领导,勿须向中央政府一一请示,因此对这些部门可实行完整制领导;而那些纯属宏观调控性的事务,则应由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不得染指,不存在对这些事务的双重领导问题。(3)只有需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部门,则应实行分离制,既归本级政府首脑机关领导,又归中央政府同类部门领导。(4)至于地方政府之间的部门领导体制问题,按此类推,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分离制或完整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87、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的正确运用

首长制、委员会制各有利弊,并无绝对优劣,应该视情况而灵活运用,不可偏于一隅。决策中最重要的是办事迅速,交给一人办比交给多人办更好;决策要深思熟虑,交给多人比交给一人办好。也就是说,首长制运用于行政、执行、技术、军事等性质的事务,委员会制则运用于顾问、讨论、立法、决策、调节等性质的工作。

88、名誉市长的含义、特征及优劣

名誉市长制的优点:权责集中,机构精简,可有效避免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名誉市长制的缺点:①没有一个统一负责的行政首长,各行政部门之间难以协调;①行政、立法职能由同一委员会行使,使行政失去了立法的控制与监督;①议会或与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选举产生,难以保证其能力和专长适宜于其所从事的行政工作。

89、市经理制的含义、特征及优劣

市经理制的特征与做法:作为立法机关的市议会或市委员会由选民选举产生,专门负责制定各种政策和法律,并控制财权。市委员会根据市政管理的需要,聘请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市政专家为市经理,以专门负责领导与管理市政府的各项工作。

市经理制的优点:①有一个统一而高度负责的行政首长,便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②行政首长由市政专家担任,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③市经理对民选的市委员会负责,市委员会对选民负责,使得专家的特长与民选的意志得以较好结合。市经理制的弊端是它可能产生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90、统率机关的职责

(1)计划决策:统率机关及其首长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与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制订和负责审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负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2)组织指挥:统率机关及其首长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负有组织指挥本机关一切行政活动之权,它负责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并进行指挥、协调、监督与沟通,以理顺机关与机关、人与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行政系统密切配合,和谐运转,有效地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3)选人用人:统率机关及其首长有人事任免及奖惩仅,它们本着用人与治事相一致及考核与奖惩相统一的原则,进贤任能,同时又根据下属人员的工作情况,奖优罚劣,以充分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编制财务预算:财为庶政之母,一切行政均离不开财权,行政管理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作保证,才能确保行政决策、计划的实现。由于行政首长对本机关全部行政活动所需的财力及物力均十分了解,故编制本机关财务预算之权必须由行政首长掌握。(5)应有相应的行政责任:包括行政管理中应负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工作责任。如统率机关工作不力,造成了严重损失,即应追究行政责任,如果违法,还应受到法律制裁。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七

 

91、被统率机关的职责

总的职责:忠实地贯彻执行行政首脑机关的决策与命令,圆满地完成行政首长所交办的任务。具体职责(1)依据国家法律与首脑机关的决策,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2)做好实施计划的思想、组织与物质的准备,并根据决策目标将所属人员按精干、效能、统一和权责分明的原则有效地组织起来;(3)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做好指挥、协调、沟通与授权工作;(4)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本机关内部各种日常事务。

92、业务机关的职责

在同级政府或上级同类部门的领导下,专门负责领导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具体职责是:(1)计划。即根据决策目标,制定实施计划与措施。(2)执行。合理组织人力、物力与财力,有效进行指挥,以保证决策目标顺利实现。(3)考核。定期对本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以次作为晋升与奖励依据。(4)报告。将工作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93、组织摩擦产生的原因

行政组织摩擦是行政组织发展运动的必然产物,导致组织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有:①组织结构与组织体制的不合理;②角色冲突;③信息沟通的渠道受阻;④分配资源的有限。主观方面有:①利益、目标上的不同;②价值观念的不同;③性格爱好的不同。

94、辅助机关的职责

(1)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辅助机关应根据行政首长要求,起草公文、组织会议,接待各种来访人员。(2)深入实际,收集研究信息。辅助机关应就本组织面临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而后提出研究报告,供首长决策时参考。同时,还应对本机关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超前性研究与分析。(3)上传下达,综合协调。辅助机关应将行政首长命令、指示及时传达给下级,又将群众及下级的要求与呼声及时向领导反映,以便首长随时掌握机关内外的情况。同时,辅助机关还应代表行政首长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协调机关内部的各种关系。(4)管理本机关的人、财、物。一方面要管理本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福利等具体事务,另一方面要负责本机关财务收支记录与保管,同时还要负责机关物资的购置、保管、房屋的建造、维修等工作。

95、专门性管理机关的设置

应尽量将专业相近部门合并到一个部门管理,实行大部制。同时,应将政府对专业对象管理,从微观、宏观并重转为以宏观管理为主。

以行政活动程序分类,行政组织可以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咨询机关、信息机关与监察机关。(1)决策机关 它是指在行政活动中做出决定、制定规划、发布命令的机关。其职权同统率机关的职权基本相似。(2)执行机关 它是指对决策机关做出的指示、命令、决议等加以贯彻和实施的机关。其主要任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指令。(3)咨询机关 它是指为决策机关提供意见和建议的机关,通常由专家、学者、政府组织的代表、民众代表组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其主要任务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与论证,为行政首长决策提供建议或方案,或对需要由首长进行决策的问题进行审议。(4)信息机关 它是指专门负责收集、加工、储存与传递有关人、财、物等各方面信息的机关。信息机关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组织,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5)监察机关 坚持机关分为两种:一是负责对整个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以及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二是负责对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执行首脑机关发布的决议与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

96、集权直线式

(1)特点: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首脑,权力呈自上而下的链条关系。从政府系统看,上级政府管下一级政府,逐级管理;从部门系统看,上级职能部门管下级政府职能部门。(2)优点:权力集中,逐级控制,纪律严明,政令统一,指挥迅速。缺点:一切靠上级政府或首脑,下级单位积极性难以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地处理行政工作。(3)适用条件:适用于集权式的领导模式,因为直线式组织层次多,幅度小,便于集权。

97、传统领导模式

特点:行政首长直接指挥下级政府或下属职能机关,行政权力集中于首长,下级政府或下属职能机关在上级行政机关行政首长指挥下工作。优点:①权力集中,指挥统一;②决策迅速,执行快捷;③沟通直接,行政效率高。缺点:①行政首长无幕僚机关的咨询,仅有为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机关,因此,首长只能凭自已的智慧、经验进行决策和指挥,难免有失误差错之处;②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事事请示汇报,费时误事;③下级行政机关不能因时因地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妨碍下级行政机关积极性的发挥。

适用条件:适用于任务单一,且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组织规模较小的部门;同时首长个人对其领导的下属情况比较熟悉,且知识面较广,决策能力较强。

98、现代领导模式

特点:首长在幕僚机关咨询帮助下,指挥所属职能机关的行政运作,权力仍集中于首长,权力关系仍是上下链条关系。优点:首长能在集中幕僚机关人员智慧的条件下指挥下属工作,易于使决策正确,易于使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同时又使权力集中于首长,统一指挥,行动迅速。缺点:权力仍集中于上级首长,下属单位不能因时因地自行处理事务,积极性不易发挥,层层请示汇报,自然可能费时误事,贻误工作。

适用条件:适用于一级政府或任务比较复杂的综合性较强部门,同时首长必须具有民主作风,使幕僚机关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99、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1)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①行政组织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②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行政组织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③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从外部环境输入。

(2)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

这是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又一表现,具体包括:

①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但它不可能接受外部环境所有的投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②行政组织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从而使外部环境得到优化,使其按照行政组织的要球发展。

总之,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组织,而行政组织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行政组织首先从其外部社会环境中吸取物质、信息与能量,接受社会环境的要求或支持。然后,又经过自身的加工,将其转换为路线、方针政策与具体的行政行为,输出给社会环境,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要,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100、分权扁平式

特点:各级首长管辖幅度较宽,减少了管理层次,各层次、各部门首长均有较多权力,在职权范围内独立处理行政事务,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距离较近,上下级之间沟通较快。优点:各级行政机关及行政首长的管理幅度较宽,因此下级政府或部门不能事无巨细都依赖上级的决定,必须要求上级向下级适度分权,凡下级政府或部门能自行处理的事务皆由下级处理。上级政府只管大政方针、工作目标、重大决策。故能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使下级能因时因地制宜处理事务,不必层层请示费时误事,因此易于提高行政效率。适用条件:它要求各级行政首长及下属工作人员的素质高、民主意识强,同时具备交通便利、通讯快速等条件。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八

 

101、多向沟通式

特点:行政组织之间,除上下级领导隶属关系能直接交换意见外,平等部门之间、下级职能部门与非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均有工作协作关系,有交换意见的渠道。优点:各单位交换意见增多,便于行政机关互相了解。互相支持,互相协作,有利于提高各单位行政效率和整个行政组织的宏观行政效率。缺点:如不明确职能部门领导关系与沟通关系的区别,有可能因沟通关系削弱领导部门的领导权力。导致政令不一,造成行政的混乱。

适用条件:适用于综合职能部门与有关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

102、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的职权

①根据宪法与法津,制订行政法规、发布决定与命令②规定各部、委的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委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④规定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以及自治州、县、市的建置与区域划分⑤审查行政机构的编制,依法任免、培训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⑥领导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科学、民政、公安等各项事务⑦改变或撤销各部委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命令、决议与决定。

103、地方行政机关的职权

地方行政机关是指活动范围仅涉及一定行政地域范围行政机关,如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行政机关负责管理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事务。我国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根椐“双重负责制的原则开展工作,其职权主要包括:

①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与命令,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②发布决议与命令,制订行政措施;③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安等事务,依法任免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④保护社会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及公民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⑤市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改变或撤销所属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命令。

104、民族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行政组织的民族环境。行政组织的民族环境是由民族的人口与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与传统、民族的矛盾与斗争以及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等要素所构成,这些要素相互结合,就形成了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组织民族环境。(2)民族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主要有:①民族环境影响到国家对民族的管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组织的设置,比如,在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成分复杂,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解决有关民族问题。②民族环境影响着行政组织体制,即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一个国家如果是由若干实力相差不多几个民族组成,没有一个民族能在政治上取得决对优势,这就需要分权。③民族环境制约着行政组织权力行使;当行政组织在民族地区运用权力时,必须考虑具体的民族环境,应当尽量避免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④民族环境关系到行政组织对人民群众是否具有凝聚力;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政组织所处民族环境是否和谐、融洽。

105、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行政组织的国际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立、行政组织地位的高低,而且还制约着行政组织权力的行使。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组织的职能、政策及机构。(2)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也会促使一些国家专门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性机构。(3)国际社会中的共同问题,使各国政府都相应设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能及机构。(4)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及机构。(5)国家行政组织的活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调整,受到规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所制约。

106、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   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性质和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行政组织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变化是由其经济基础的质和变化所决定。(2)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①自然经济体制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之上,政府经济功能主要限于全局性农田水利、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社会中行政组织政治功能、社会治安功能较为突出,而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较为微弱。②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但是,由市场也有失灵时候,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干预加以弥补。为此,政府需要设置大量相应管理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管理。③计划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政府行政组织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全面、直接指令管理,设置大量经济管理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具有特征:①直接而广泛;②命令强制,层级节制;③企业被动适应,完全没有自主权。

10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存在以下几种行政文化观:

(1)血统论的行政文化观:这种观念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于世袭。在不能公开实行世袭制的条件下,主要表现为裙带风盛行。大搞任人唯亲等现象,在这种行为模式中,从事行政活动的人,只能产生对行政权力的服从与恐惧,不可能形成任何的参与意识。(2)唯意志论:这种观念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于超人的意志。行政首脑一人说了算,下属缺乏参与意识。这样必然导致对领导的盲从,对行政首脑的错误也必然缺乏纠正与批判。(3)法治论的行政文化观:按照这种行政文化观,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人们服从行政首脑的领导并非是服从领导本人而是服从法律,这种观念必然导致人权平等的行政行为模式,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强烈参与意识,但对行政首脑个人素质要求却有所忽视。

108、政治环境对行政组织的重大影响有:

(1)基本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行政组织的阶级性质;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不仅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性质,而且决定着行政组织性质的变化。(2)政权组织形式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地位。如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最高的权力,行政组织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我国的政府与权力机关之间不存在制约与抗衡的关系。(3)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程度制约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平民化、科学化程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直接政治基础。我国的政权组织内部在政治权力上是高度民主,高度平等的,其行政人员既是政治上彼此平等的国家主人,又是广泛民主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与行政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了行政组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它既有利于行政组织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的参与、沟通与一致。(4)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组织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健全与完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既可以吸收一党制与两党制的优点,又可避免其不足,将对我国的行政组织的相对稳定及自我完善都起到积极作用。(5)政治形势的动乱与稳定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现行的状态与秩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争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对于行政组织的健全与完善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基础,我们应象爱护眼睛那样去保护这个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团结。(6)法律制度规定和保障着行政组织在整个国家系统中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实行总理负责制,这是我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对国务院性质、职权、领导体制等的基本规定。(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的程度制约着行政组织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109、文化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行政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关于行政组织系统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要求的行政组织及其成员所应具的行为模式,由于文化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等特征,因而在当今各个国家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之中,几乎各种行政文化同时并存,但在一个国家里,又有一个主体性的行政文化观念。

(1)关于行政组织一般行为的期望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到现在,不同国家行使对行政组织的管理范围有着不同期望。②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组织输入、输出的期望是不一致。如果政府的输出不能与公民的输入保持必要的一致,就会导致公民对政府政策的冷漠与抵制,甚至导致对行政组织不信任,危及其稳定。③人民对行政组织系统的认同感不同,特别是对中央人民政府认同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众参与行政输入方式。

(2)关于行政组织首脑权力的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对行政组织的权力观念,对行政权力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构成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行政文化,具有不同的行政组织权力观念,而权力观念上的不同,又将直接导致不同行政权力的行为模式,决定人们的行政参与意识与状况。

(3)关于行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行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观念,作为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具有不同内容,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对特殊关系重视的人际观念使公平无法实现,政府的法规政策往往成为特殊关系的牺牲品。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人际关系日益广泛化、普遍化、社会化,在行政组织内部就形成重视人们的业绩、成就、品德,而不再重视特殊关系了,这种普遍的、中立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将使行政组织中公平原则有可能真正实现。

(4)关于行政组织运行方式的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行政组织如何运行,归纳起来,存在两种基本观念:一种是以人为主的人治观念;一种是以法为主的法治观念。行政组织运行方式的人治观念认为,行政组织内外治理的好坏,关键在于人,而不在于制度,因而主张好人政府、贤人政治、主张政治道德化。这很可能导致行政权力高于法律权力、权大于法现象,往往容易导致行政首脑个人专横,完全不顾民意取向。而行政组织运行方式法治观念又分为专制主义法治观念和现代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念,专制主义的法治观念主张集权于行政首脑即君主或帝王一人,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现代民主主义法治观念,主张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和政府的权力与责任用法律形式加以固定,以民主形式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5)关于行政道德的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行政道德是指行政组织成员在执行行政职能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行政组织人员在行政管理中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指导行政组织成员的政治方向;②它制约着行政组织成员个人利益的欲望;③它制约着行政组织成员的社会地位。

110、宗教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宗教制约着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和职权行使 宗教的这一作用,在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宗教属于意识形态问题,如果忽略宗教问题,往往会影响政局的稳定,因此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解决有关宗教事务。在宗教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行政组织的组成人员还要适当考虑宗教界人士。(2)宗教推动或妨碍着行政组织的管理活动 统治集团掌握了宗教,就能推动行政组织尽快达到目标;而当与统治集团相对抗的社会政治力量掌握了宗教时,宗教就会成为行政组织活动的障碍。(3)在新的历史时期,宗教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①动员教徒们参加国家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目标的达到;②宗教宣扬惩恶扬善,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行政组织的稳定。从消极方面看,宗教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影响行政组织的效率;同时,宗教活动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特别应当反对,利用宗教活动引起教徒与行政组织对抗的活动。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九

 

111、我国的民族、宗教环境与西方的、阿拉伯国家有何不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建立了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这为我国行政组织的稳定和行使国家职能创造了良好的民族环境。   在西方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成份繁杂,民族人口众多,区域宽广,民族矛盾与斗争比较尖锐,因而民族问题相当复杂,这些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行政组织来负责少数民族的有关事务。例如英国政府根据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的民族和地方特点设置了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三个事务部,负责除国际、外交、立法、税收以外的有关该地区、民族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阿拉伯实行政教合一的国家里,神权高于一切,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大小,都须根据宗教的影响来决定。国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的教长,内阁由国王任命,没有成文宪法,《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创造人穆罕默德的遗训就是法律依据,行政组织的设立及其活动都不得违反《古兰经》和遗训。

112、正确处理组织摩擦

所谓正确对待组织摩擦,就是要在正确处理组织摩擦两重性的基础之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妥善地处理组织摩擦。其方法有:

(1)订立一个能尽量满足各群团合理需要的平衡目标和方法,使摩擦双方利益的合理部分都能得到满足。 (2)增加沟通机会,消除误解和分歧,解决一些摩擦。(3)设立共同而合理的竞争目标与规范,以把摩擦双方的注意力和竞争的矛头转向共同的竞争目标,将彼此阻碍对方的言行除掉,从而使双方的行动成为并行不悖的竞赛。(4)强调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群团、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引导群团顾全大局,讲求团结,克服本位主义、个人主义。

113、创建良好的制度条件

良好的行政组织制度,是指正确反映与体现行政组织及其运行规律的完整的、系统化的办事准则和程序。它具有可行性、配套性、有效性与科学性。建立良好的行政组织制度的正确方法是:(1)填补制度空白,使行政组织配套化,形成结构合理的制度网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有机配合,有机联系,既保证每个行政部门的高效率,又保证整个行政组织的高效率。(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反映行政组织运行规律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这里的规律包括事的运动规律和人的运动规律。

114、自然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均同行政组织有着某种联系,但前者对行政组织的影响甚微,所以研究行政组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地球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主要包括:(1)地球环境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制约着各国行政组织的发展模式。地球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口的分布、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社会发展快慢,从而影响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最后影响到各国行政组织的特点形成、稳定与变革的快慢。(2)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组织的财力基础与功能发挥。(3)自然资源环境影响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结构,从而制约着行政组织的部门设置与功能体系。(4)地理形状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组织稳定状况。(5)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

115、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存亡和性质 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所以它同阶级一样,将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发展、消亡。同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又决定行政组织的阶级性。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行政组织阶级性质发展变化的最后根源。(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行政组织作为过对社会的管理组织,其管理对象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变化。因而,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明显影响。(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 行政组织总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开展活动,而物质条件与技术装备发展与特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直接影响与制约着行政组织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手段。此外,由生产力水平决定行政经费状况也制约着行政组织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手段。(4)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① 人口的发展制约着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制定与实现;②人口的多少也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人口管理政策及部门设置。③人口的多少还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编制多少及改革难易。

116、什么是新的行政道德意识?

答案: 为了创建良好的行政文化环境,必须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即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道德标准。新的行政道德意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爱国,既包含爱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祖国,爱祖国的家乡父老、人民大众,也包括爱祖国现存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政府公务员,不得参与公开反对政府的活动。民主,就是以尊重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为荣,以傲视人民、享受特权为耻。服务,就是要主动地、全面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为人民服务,更不能只搞自我服务。创新,就是要积极适应环境和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行政工作,不要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廉洁,就是要求行政组织成员只能把职权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决不能将之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

117、创建良好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环境

(1)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行政文化环境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行政组织对行政文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①树立民主意识。只有由民意产生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②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要反映民意,人民要服从法律。③树立双向沟通意识。一方面,社会大众要经常参与行政组织的输入活动,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向人民大众宣传、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公开自己的行政活动,使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和支持政府。④树立政绩意识。以个人成就及政绩作为行政职权分配的标准。⑤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2)创建良好的民族环境 民族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到行政组织的结构、权责关系及运行行为,进而影响行政组织的稳定与否。为此,需要:①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语言文字乃至风俗习惯。②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国家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是促进民族平等的手段,而民族团结有赖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国家民族是指一个主权国加中各民族的总称。国家民族意识,就是一个国家中各族成员对于本国共同祖族的自我承认,包括国族认同感、国族自尊心和国族忠诚心。③在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④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3)创建良好的宗教环境 任何行政组织既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又要限制宗教自由的泛滥。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信仰任何宗教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干预人们的自由选择。为此,必须做到:①实行政教分离,因为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没有信仰别的宗教的自由;②保护宗教活动的正当场所;③加强行政组织与宗教界的双向沟通,取得教徒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④宗教信仰自由与其他民主权利一样,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宗教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和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

118、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对经济环境具有反作用。要创建良好经济环境,就应当:(1)作为建立在一定基本经济结构之上的上层建筑,行政组织要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行政组织的任务首先是为经济基础服务,以巩固、发展和完善基本经济结构为目的。(2)建立、健全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行政组织设计与选择具体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巩固、发展与完善基本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之下,各国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往往由国家政权组织,其中主要是行政组织,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决定。(3)充分调动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需要:①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②合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③建立科学微观控制基础,将个人、企业积极性与提高社会生产率紧密地结合起来;④建立科学宏观调控机制,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119、创建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

促进国际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本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活动效能,为本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为此,需要:(1)培养行政组织成员的国际意识,即人们关于国际问题的知识、观点、立场及理论体系的总和。(2)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同时,战争发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行政组织的生存、性质和功能体系。(3)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所谓独立自主,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组织都要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地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家社会的全方位交流。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单元,行政组织也必然具有开放性,与外界进行着频繁接触和交往,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120、物质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①人员决定行政组织的生存、结构与活动效率。人员是行政组织主体,人员有无及其数量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能否现实存在,而行政人员质量与结构则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影响行政组织运转效率高低;②物资设备制约行政组织的活动及其效率,物资设备是行政组织开展工作必要物质条件,是行政工作人员推行事务必需物质手段,没有最低限度物存设备,行政组织活动就会停滞,离开必要物质手段,行政工作就只能是“无米之炊”。③经费是影响行政组织全部活动的命脉。“财为庶政之母”行政组织建立和行政管理活动开展,都需要有财力上保证,行政经费是行政组织生存和发展命脉。④图书资料影响行政人员素质及行政工作效率。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十

 

121、我国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的措施是: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组织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政组织改革的成败;反过来,行政组织的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2)自觉地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和监督。让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作用,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行政组织既要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广泛联系和团结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度。(4)大力推动法制建设。我国的法制建设,从根本上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把人民的民主权利固定下来,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此,行政组织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①充分利用自己的委托立法权限,加快行政法规的制定工作;②自觉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进行管理,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22、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组织摩擦作为行政组织内部条件的主要因素,作为群团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对行政组织具有双重影响:建设性的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而破坏性的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则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1)建设性的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   能使行政领导全面听取冲突双方的意见,提高行政决策和质量;一般而言,当组织摩擦发生时,冲突双方的意见均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使行政领导能够全面听取冲突双方的意见,防止片面性,并在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②   能促进群团冲突双方的有效沟通,统一群团成员的思想,促进行政组织的协调运转。建设性的冲突能使冲突双方的意见都得到充分全面的表达,这为双方的相互了解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从而也有助于矛盾双方的相互理解与沟通。③   能增强各群团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使行政组织效率的提高。④ 能使群团成员自由表达各自的情感、心态,有助于保持群团成员的心理平衡,从而也有利于行政组织的稳定。 ⑤   能使行政领导及时、充分地发现组织中的问题,有助于行政组织的自我完善。

(2)破坏性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①   造成冲突双方彼此对峙的局面,妨碍行政组织的团结:当双方都固执己见,不愿听取对方的意见时,沟通气氛会严重恶化,甚至不再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有可能导致行政组织的分裂。②   使行政组织成员的心理更加不平衡,并导致工作情绪低落,妨碍行政组织效率的提高。③   会导致冲突的双方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目标,妨害行政组织整体利益和目标的实现。

123、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①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行政组织作为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的庞大组织,需要更大的稳定性,它不仅要求职责权限、职能、工作方式与程序的基本稳定,而且要求性质、结构、体制上的基本稳定,行政组织要达成这种稳定,就必须仰仗于制度的保证。② 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行政组织要能协调运转,必须在上下层级之间,左右部门之间保持某种一致性或统一性,即要求领导的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通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才能予以确定与保证。③ 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制化,有利于克服行政组织中的官僚主义。行政组织的制度,不仅促进行政组织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有利于克服行政组织中存在的官僚主义。④ 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否,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行政组织的制度愈健全、愈完善,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就愈高,反之行政组织效率就愈低。⑤ 制度的优劣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制度问题是组织问题中的一个最根本、最具全局性的大问题,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能否最长时间地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124、人际关系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①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成员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把组织成员铸造成道德品质优良、心理健康、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有用之才。②不良的人际关系会把组织成员变成道德品质低下、心理不健康、素质与能力都较差的庸才。

②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的内聚力。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决定行政组织有无内聚力的关键。领导者独特的角色地位,使他握有行政组织的权力,能代表行政组织对其成员施加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们晋级、升迁及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工作人员是否热爱某一行政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该单位领导的关系是否融洽。   ②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互相之间是否信任、支持是决定某一行政组织是团结,还是分裂的关键。要搞好某一行政组织的团结,首先是要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使之成为组织团结的基础和榜样。③行政组织一般工作人员之间关系的好坏,是一个行政组织是否团结的最终表现。凡是有良好人际关系的行政组织,其成员就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对本组织的事业也充满热爱。人们生活在一种信任、和平、进取的心理状态之中。

③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①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行政决策高效率,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②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能保证其执行过程中的严谨与负责的态度,这就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效率。

125、非正式群团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三个方面:①非正式组织能帮助行政领导全面及时地掌握情报、信息。非正式群团可以提供许多从正式群团中无法获得的情服、信息,有助于行政领导了解行政组织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情况、人员情绪状态,便于行政领导熟悉整个组织的全面情况,对各种职能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从而保证整个行政组织系统有序运转。②非正式群团可以增强行政组织的团结,增强行政组织的内聚力。非正式群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帮助,能促使成员在感情上与友谊上得到满足,这在客观上往往使其对本组织产生好感,从而增强行政组织凝聚力。③非正式群团可以弥补正式群团的不足,促进行政组织各层级、各部门以及整个组织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可以满足组织成员在正式群团中无法得到某些需求,能解除组织成员在心理上紧张与单调感,激发起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也必然带动行政效率提高。

(2)消极影响主要也有三个方面:①当正式群团的任务与目标妨碍正式群团成员的利益与需求时,它们有可能抵制正式群团的目标和政策,妨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②反对变革和创新,妨碍行政组织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因为行政组织的变革意味着将要触及到某些人或群体的利益,它们必然要站在个人或非正式群团的立场上来反对变革,其实质是要维护旧的权力与利益关系。③破坏行政组织内部的团结与纪律。非正式群团容易传播谣言,容易利用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这些都会破坏组织的团结,损害组织的形象。

126、创建良好的物质条件

所谓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指数量充足,质量优良,能确保行政组织顺利、有效地开展共活动,并能维持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改善行政组织物质条件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科学选任、严格培训、合理调配人员。科学选任,就是坚持按照工作职位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用人程序和标准,通过考任、聘任等方式择优录用行政工作人员。严格培训,就是对新录用的行政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对在职的人员,要使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合理调配,按照人事相宜的原则,将各类不同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2)按需适时购置、统一分配使用、及时维修和更新物质设备。按需购置,是指在品种上应根据行政组织的实际需要来购置物资设备。统一分配使用,是指在使用办公用房、办公用品和办公设备时,要通盘筹划,合理分配物资。及时维修,是指对长期使用而破损的耐用物资或设备,要抓紧时间保养维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3)发展国民经济,增加行政经费。要改善行政组织中的经费状况,政府必须正确引导和组织国民经济的规划和运行,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的职能。(4)大力节约行政开支。要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高消费,保证把每一分钱花在最适当的地方。

127、群团及群团关系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行政组织内部的群团,无论是正式群团还是非正式群团,根据其功能发挥的情况,都可以划分为有效群团和无效群团。有效群团、无效群团队行政组织有不同的影响。有效权团,由于其利益和目标与行政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相一致,由于其良好的群团关系使各个群团成员能够积极工作,因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无效群团则由于其利益和目标与行政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由于其不良的群团关系妨碍群团成员的工作热情与态度,因而它妨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128、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在行政组织内部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遵循行之有效的原则与方法:(1)平等民主的原则与方法。①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的实质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上的机会均等,人格平等。只有坚持平等原则,才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②坚持民主的原则。它要求行政组织成员作为行政组织的平等主体,都应该享有管理行政组织的权利和义务。(2)利益共享的原则和方法。所谓利益共享,就是让组织成员共同分享行政组织所获得的荣誉和利益。如果行政组织中只有少数人受到重视,获得利益,最终必然导致行政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恶化。(3)意见沟通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意见沟通,是指人们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这有利于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4)激励强化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激励原则,就是激发、鼓励人们的思想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希望的良好目标前进。贯彻激励原则,能使人与人主动配合,形成积极协作的良好关系。所谓强化原则,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政行为给与肯定或奖励,从而使该行为得以巩固。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政行为予以否定或惩罚,从而使该行为减弱或消除。强化原则是在行政组织成员之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机制。

129、创建良好的群团关系

良好的群团关系,是指群团内部各成员之间、各群团相互之间,以及群团与其所从属的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一致。建立良好的群团关系的方法有:(1)使群团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当两者目标一致时,群团将成为行政组织的动力与助力;反之,就会成为障碍与阻力。为了达成两者目标的一致,最重要的是要使决策民主化,坚持决策中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2)增强群团的内聚力。群团的内聚力,是促使群团的成员在群团内部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团体的一种力量。要增强群团的内聚力,行政组织需要设法引导群团做到:①维持群团的适度规模;②尽可能满足群团成员的合理需要;③加强群团成员之间的意见沟通,平衡群团成员的价值观,以形成正确的共识;④促使群团实现其预期的正确目标。

130、行政组织建立原则的指导思想

行政组织建立原则是指人们在建立或改进某一行政组织时,所要遵循的一般准则或指导性规范。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应遵循如下指导思想:(1)主观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各流派的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色彩,是对组织规律的一种近似的反映。但如果透过主观性的外表,真正有价值的行政组织建立原则,均具有客观性的内容,或多或少地反映组织与发展规律,对组织管理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能接受检验。(2)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行政组织建立原则反映了行政组织发展的某些普遍的共同规律,具有科学性;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必须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行政组织建立原则的科学性质与阶级性既对立又统一。(3)稳定性与变动性的对立统一。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作为一种指导性规范,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性质,凡是环境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行政组织都适用于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但行政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其环境是复杂的、具体的、多变的,必须根据其环境或系统内部的变化,加以适用。行政组织建立原则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对立统一的特点表明组织原则的生命在于适应与权变。

131、传统理论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

(1)组织目标原则。任何行政组织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并围绕目标来设计结构,配置成员。(2)指挥统一原则。一个下级一般只有一个上级。(3)层级节制与幅度适中原则。行政组织上下层级之间应构成一种稳定的领导与被领导的统属关系,每一个领导所能直接控制下属的数目要适当,以达到有效控制为限。(4)权责相称原则。组织成员所享有的职权与职责保持一致,法定事权与实际事权应保持一致。(5)授权原则。行政领导要把某些事情的执行权与补充决策权下放给下级。(6)专业分工的原则。包括部分专业化与人员专业化。根据工作性质与内容的差异来区分各职能部门、区分直线与幕僚,不同性质的职位由不同专业人士充担。(7)管理经济原则。机构、人员与经费的设置与支出要贯彻精简与节约的原则,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国民承受能力相适应。

132、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任何组织设计与管理都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2)人与组织平行原则。行政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要求及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应与组织对人的基本平衡。(3)参与、沟通、激励原则。行政组织要创造各种机制使组织成员介入决策与管理过程,实现各层级、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达成相互信任与理解,对组织成员的管理、激励往往比惩罚更重要。(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动的原则。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出于不停顿的互动之中。行政领导的职责在于引导非正式组织积极的一面,而控制其消极的一面。

133、系统权变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

(1)系统原则。行政组织是一个由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处于环境的包围中,受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2)整体原则。行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合理,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反之,则小于部分之和。  (3)开放原则。行政组织系统要存在与发展,必须与环境实现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否则便会走向分化、瓦解和灭亡。(4)封闭回路原则。行政组织系统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回路,各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5)权变原则。当行政组织系统的外部或内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其组织原则与管理方法必须随之调整,一个有生命力的行政组织系统必定是一个善于适应性调节的系统。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十一

 

134、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有哪些

(1)服务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行政组织设置的根本宗旨,一切行政组织的设置都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组织建立和组织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障服务宗旨的实现。

(2)职能原则 组织职能是行政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职能原则有如下含义:①要根据组织职能设立相应的机构。②要围绕组织职能安排组织结构,形成用总职能指导分职能,用分职能支持总职能的良性循环,达到以职能为中心的既分工又合作的优良组织结构。③根据职能的发展、变化或消亡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也应相应的增加、调查或撤销。

(3)法治原则 其含义是:主要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体制要有法律上的根据;机构的设置与变更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4)统一原则 在目标法制统一的基础上,我国行政组织建立的统一原则的含义是:①领导指挥要统一。一个下级组织或人员只应听命于一个上级组织或领导,一个上级组织或领导也应只指挥命令它的下一个层次的组织人员。②机构设置要统一。这有助于国家政令的统一而迅速地实施。③职责与职权要统一。每一个职位所应享受的行政权力与所应承担的行政及法律责任应保持一致,职权与职责应有法律明确的说明。

(5)系统原则 首先保持整体功能。组织结构合理,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其次要坚持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人员与物质的交换,以求得生存与发展。还要坚持平衡,使得行政组织对其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不疏漏。最后要注意维持管理封闭回路,使信息的流通经历一个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

(6)效能原则 内容是: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要尽量精简,实现廉价政府;层级与幅度要适中,使之达成动态的相互配合;专业化,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归类,划分给某个个人或某个部门去做。同一项工作,原则上不同时交给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去做;简化办事程序,使其明确化、具体化、简炼化。

135、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一般方法(规制型管理、情感型管理市场化管理方法)

(一)规制型管理

规制,即规章制度。规制型管理,是一种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行政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规制型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是:(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规制型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转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它包括三各方面:①分工专业化。②工作指标化。③人员统一化。(2)工作秩序化。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规制型管理方法强调在行政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3)管理规范化。规制型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它包括:①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原则为指导;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③明确规定每一职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④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公正地进行奖惩。

规制型管理的缺陷:①缺少灵活性;②标准化的管理忽视人的差异性;③成员容易墨守成规,不负责任;④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

(二)情感型管理

情感型管理是一种在行政组织中有选择性地增加情感投入,满足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心理需要,以提高组织绩效水平的管理方法。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

情感管理的基本方法共有四个:(1)激励。就是对人进行某种刺激,以诱发其高亢情绪的过程。通过这种刺激,行政组织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率。需求是激励中的主要因素。(2)沟通。情感型管理方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由于出身、教育、地位、个性等因素的差异,对组织目标等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与隔阂。为了消除这种差距与隔阂,就需要经常地进行纵向与横向、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从而产生强大的内聚力].(3)参与。参与管理的方法充分肯定人性的积极方面,认为只要让组织成员参与行政组织的管理,他们是乐于工作并寻求全面发展的。(4)协调。协调是指消除行政组织内、外部的矛盾,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功能损耗,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组织的整体功能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市场化管理

市场化管理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方法,它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组织的管理之中,即在行政组织内部形成若干自主性较强的工作单元,创造一种竞争环境,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提高其效率。

(下接右边)

市场化管理的具体内容是:

(1)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市场化。即在行政组织内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划分责任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自治性单位。其特点是:①权责明确,避免了管理中的模糊性;②结果导向,只注重工作的结果;③合同约束,可以减少上级的工作量,下级的自由度也加大了;④用户至上,组织成员的约束力主要来自用户。

(2)行政组织内部人事制度的市场化。传统的政府公务员制度在提高管理效率,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等方面有很大局限,应当以市场化管理加以替代,具体包括:①实行合同雇佣制,这有助于政府对不确定的环境做出灵活、快捷的反应;②淡化职位分类,造就通才,增加灵活性;③简化管理规则,授予第一线人员以足够的自主权;④改革工资制,使公务员的劳动报酬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

(3)行政组织自我服务功能的市场化。即在行政组织内部的自我服务活动中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与社会力量联结起来,通过多元竞争提高政府自我服务的能力,减少服务费用和成本。

136、行政组织原则建立的作用

(1)有助于设计与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熟练运用这些原则,能够减少盲目性、主观性,增加自觉性、科学性。(2)有助于指导与规范行政组织的日常管理。运用适当的原则,可以理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避免或减少组织内耗。(3)有助于改革与完善行政组织。一方面,行政组织原则可以指导行政组织机构的再设计;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管理中,行政组织原则根据内外部的变化对行政组织进行微小调整。

137、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的含义、依据和意义

(1)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含义

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是指行政领导和行政成员、行政组织为保障行政目标的实现,对行政组织及其成员和领导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2)确立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依据

行政领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行政组织进行管理,要受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制约,这些主客观条件反过来即构成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根据。主要有:①经济上的根据,行政组织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方法的发展变化自然要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性质与水平。②政治上的根据。政体对行政组织管理方法具有直接的影响。③理论上的根据。组织理论中对人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此外,文化因素-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与作风等对组织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有重大的影响。

(3)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意义

①它是行政领导控制与管理行政组织的工具。②做好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是行政组织有效实施对社会事务管理的前提。

138、我国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重人与重制度、目标管理方法)

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应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重人与重制度相结合的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

(1)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在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中,坚持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含义:①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要民主。首先是组织成员的民主权利。行政组织自身成员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要得到充分尊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或剥夺他们的这些权利。其次是组织管理的民主程序。组织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与协商。第三是民主、积极的组织气候。在行政组织气候中,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在行政组织管理中,要允许有不同意见,并认真吸取其合理部分,耐心解释其不合理部分。,对行政组织中问题,一般“只能采取民主一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组织成员心情舒畅和组织集体坚强团结、生动活泼的组织风气。 ②行政组织自身管理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应实行高度的集中。首先全国行政组织服从中央国务院领导,以及统筹处理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要始终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服从国务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中高度集中一个重要内容。其次是指严格的组织纪律。第三是指明确的个人负责制。

(2)重人与重制度相相结合的方法。在行政组织诸要素中,人的因素与结构制度因素是两个主要的和基本的方面。其中组织成员是行政组织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人的管理如何,将直接决定某一行政组织的兴衰,因而对组织成员的管理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关键,是第一要素。

我国行政组织管理中的重人的方法主要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平等待人,尊重组织成员的人格和权利,特别是尊重组织成员参与组织决策的权利。理解人,就是理解每个人的具体处境、思想与行为,承认组织成员性格、爱好与志向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关心人,就是要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宽厚,要尽最大的努力为组织成员排忧解难。

重制度的方法有:健全行政法规与制度;完善行政组织结构、方法与手段。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就会出现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局面。

(3)目标管理方法。行政组织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方法是指让行政领导和一般组织成员共同参加工作目标制订,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方法。它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其管理方法主要包括;①制定目标、②执行目标、③检查成果、④反馈信息。⑤成功的目标管理必须是整体、单位、个人三位一体的目标网络;真正贯彻双向沟通、民主协商的精神,相信一般组织成员的思想觉悟与工作水平;必须使之与权责利相结合。

139、行政组织目标对行政组织管理具有意义和作用:

在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中,坚持民主与集中、重人与重制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就有了现实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行政组织目标对行政组织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为:(1)规定行政组织前进的方向。(2)它激励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3)它提供组织与个人工作考核的依据。(4)它增进组织内各部门、各层次、各成员间的协调。(5)它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制约组织中人、财、物的具体配备。(6)它是行政领导对行政组织及其成员进行计划、协调、指挥与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140、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和种类

(1)行政组织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结构表现形式。它的核心是行政人员的构成方式。狭义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广义的编制还包括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机构的大小以及各种机构配置的方式。

(2)现代人类社会有五大类组织:国家机关组织、党组织、人民团体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十二

 

141、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内容

(1)职能管理 职能管理是指配置、协调各级机关及其各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它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对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配置、协调的活动过程。把职能管理作为编制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在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正式明确的。这次机构改革提出了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的“三定”方针。职能管理的内容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2)机构管理 所谓机构管理,主要是指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具体包括对机构的总量、性质、级别、规模等诸多内容的管理。其内容包括: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政府机构的总量规模;划分机构的属性;对机构级别的管理;对机构名称的管理;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3)人员管理 人员编制是行政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履行法定职能,经过被授权的机关批准而确定的单位内部人员数额、结构、领导职数、员工数额等。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其中编制比例是指编制员额与核定编制依据的事物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各级政府所辖面积、人口数量都是核定编制的依据,在它们与编制之间有一个数量比例关系;根据编制比例确定各级行政组织的编制标准后,再制定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总额;确定全国行政组织和它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人员编制结构。

142、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性质和意义

(1)行政编制管理的性质

①政治性。编制管理的内容是根据国家的职能、权限而设置的国家机构、人员结构及数额,它是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载体,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意图,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②服务性。编制是组织形式的具体化,在我国它是为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为社会更好地全面发展服务。③系统性。必须用系统的整体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纵横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编制配置,使整个国家机构编制形成一个科学的统一体系。

(2)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意义

①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廉政、勤政、高效。可以克服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分,人浮于事等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克服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职务终身制等导致腐败的现象。②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行政管理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人员的编制,行政管理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制定合理的编制员额,对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有着重要意义。③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整个行政组织管理的法制化。编制本身就是法规。它是国家行政组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各级机关设置的法律依据。强化编制管理事实上就是强化行政组织的法制化。

143、行政组织编制总体设计依据(即核编参数):

宏观的行政编制总体设计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即核编参数:

(1)职能的种类。职能的种类是确定各级行政组织机构多少、规模大小、员额多少的基本因素。各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根据就是各级政府,乃至各个地区政府的实际职能总数。

(2)人口数量。各级政府机关所辖人口的多少,决定了该政府机关工作量的大小。人口多,管理任务就大,需要的管理人员就多,反之亦然。人口数量是编制总体设计的重要依据,它是决定政府每种职能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的第一个因素。

(3)地域面积和地势面貌。所辖地域面积大小决定了各级政府的管理空间大小;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地势地貌不同,也导致了政府工作的难易度不同。

(4)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工作量的影响有双重作用,它既可减少工作量,又可增加工作量。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需行政编制越多。

(5)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多,其管辖幅度就宽,工作量当然大,但所辖行政区划数与人口数、地域面积数有关,故由这个因素所决定的编制比率应比较小为宜。

以上因素,以职能的种类为基本因素,由它决定的编制数为编制基数,其它各个因素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144、当代国外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概况(特点、主要趋势)有:

①行政编制管理范围和对象限于各级行政机构,不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构,更不包括各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机关编制。②在国家三大权力系统的政治结构中,编制管理由政府行使,但同时受到立法、司法机关的制约,重要编制法规主要由立法机关制定。③政府负责编制管理的机构规格级别高,直接对行政首脑负责。④重视和强调职位设置和职位分类的工作,将编制管理建立在职位结构体系的基础上。⑤努力修正和完善编制法规,包括编制立法、编制司法和行政性的编制法规,保证编制的权威性、法制性和有效性。⑥重视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与运用。如核实编制的指数法、分类法及其他各种方法的综合评价和运用,以及将计算机、微缩技术等引入编制统计和编制档案工作等等。⑦对中央政府机关的编制员额和领导职数控制很严,均有法定文件规定,不得擅自突破。⑧以经济预算为手段,约束编制的膨胀。采用定员预算、定开支、超支自负、节余提成自用等手段激励各级组织控制编制增长。⑨加强编制管理的咨询、调研和反馈部门的配套建设。

145、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1)职能决定原则:职能必须依靠人来行使和发挥,职位的设置就是为了完成机构的职能。必须对职能进行科学的安排,剔除不合理的职能,再对保留的职能进行逐步分解,将其编制成一个协调的职能体系。

(2)职位设置原则:只有赋予特定职位以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落实,才能体现编制管理的作用,为此首先要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对行政组织的职位进行设计。为此,首先要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各单位应该有的职位和各职位的权责关系;然后,要根据该单位的各个职位、职位,配置其所需的不同资格的各种人员,人适其所。

(3)协调平衡原则:编制的设计必须坚持行政组织内外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行政组织内部,要保持各部门、单位、层级之间的协调平衡;在行政组织外部,要使行政组织的编制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相平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及速度相平衡。

(4)动态调整原则: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编制的制定不可能是永恒的;同时编制的稳定又是行政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为了兼顾编制的稳定性和变动性,在编制设计中必须规定每隔几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同时允许平时作一些局部的调整。

(5)精简节约原则:编制精干是行政组织运转灵活、效率高的一个前提条件,为此,必须以经济手段管理编制,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6)依法管理原则:必须使编制的确定、执行、监督和控制都以法律为依据,用法律手段管理编制,保证编制的规范化和权威性。

146、我国行政编制具体管辖的类别有:

①行政组织编制,即国务院所属的整个系统,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整个行政系统的机构及其人员编制。 ②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编制。③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的领导机关的编制。④各民主党派的中央与地方的各级委员会的办事机关的编制。⑤各级人民团体的领导机关的编制。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的办事机关的编制。⑦特殊编制。包括:专项编制,即规定使用对象和范围的编制;单列编制,即属于国家正式在岗职工,但不属于国家一般编制管理对象的人员编制;临时编制,即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临时性而暂定性的人员编制;机动编制,即在编制总额中留出一定空余编制,以备某单位急需增减编制时使用。

147、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程序

编制方案从设计到批准实施的流程,应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自始至终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设计程序,一般而言有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首先要发现现有行政组织中的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就可初步确定编制设计的目标了。目标就是解决问题,就是消除差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指标。制订目标包括以下内容:设计目标体系;既要设计中长期目标,又要设计目前可以实现的目标,要将目标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将目标尽量数量化。

(2)拟制方案,分析选优。拟制方案,就是拟定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步骤与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制定方案。一般而言,制定方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尽量设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求全而不求细。第二步是进行初步筛选和具体设计,要设计方案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设计出这些措施的具体环节。第三步是评估分析,最后选优,注意分析方案的优越性与其可行性。另外还要注意处理好办公手段自动化与人员编制配备的关系。

(3)试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确定后,先局部单位试行。试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方案。这个阶段的基础仍然是调查研究,收集反馈信息。编制方案制定者在收集信息反馈时,切忌感情用事,只喜欢报喜的消息,不喜欢报忧的消息。其次,由于这种信息反馈工作是处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因此,要求信息反馈要快、及时,否则就影响方案的进度。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修正、补充,达到完善方案的目的。

(4)依法呈报,核定实施。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编制设计方案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完善的方案基础上,按照编制报批程序法规,上报给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上报的材料要全面,论证要充分,分析要准确,文字要简易。一般包括如下的资料:项目任务书、调查报告、原始资料整理、可行性分析报告、论证意见书。

148、行政组织编制单元设计依据

行政编制单元设计依据是微观层次的定编,包括各个部门机构与机构内编制设计的依据。

部门设计依据是根据各地实际业务需要设置机构,切忌同级政府之间互相攀比,增设机构;要将业务性质的种类与数量大小相结合;上下级业务对口,但机构不一定对口;根据机关不同的性质核定编制。

机构内编制设计的依据是以最小的职位(精简精干)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既要事事有人做,又要人人工作满;尽量将业务相同的工作任务交给一个具体单位或一个人去完成;员额的结构要合理,避免人员之间的力量互相重复、干扰、抵消,从而使管理混乱,不能协调配合。

149、行政组织编制审批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行政机构设立的审批权限和具体程序。

行政编制审批的要求是:

(1)依法进行审批。根据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编制法、编制审批程序法,以及辅助这些法规执行的方针政策,决定审批的内容是否合法合理。

(2)应该设置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编制管理机构负责编制的执行,并将其纳入编制法规,任何其它首长个人都不能代替这个机构自行审批编制。

(3)审批工作应根据编制程序法严格执行。编制程序法应规定整个编制方案的制定到方案的实施程序。各级政府编制的增加,只能报上级政府主管编制的机构审批;本级政府的编制管理机构,只能审批同级政府编制的内部调剂、划转问题。

(4)应严格执行编制程序法中有关编制管理的纪律。凡是违反法规擅自改变机构人员编制者,按照编制程序法给予不同的处分。

150、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为使编制管理工作规范化,必须做到:

(1)标准化。根据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制定出各个层级的行政组织人员编制的总额、机构总额、各种人员比例结构、动态调整幅度等四项编制标准。

(2)程序化。行政编制工作应该按照其客观的系统性,制定出一套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完整的编制工作程序。这个程序要简单、明确、具体,以达到科学、高效地完成编制工作的目的。

(3)制度化。编制管理的制度化,就是将编制工作的要求订成规章条例,使之规范化,成为一种人人都要遵守的严格的、统一的、稳定的制度。

151、行政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

(1)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发行政组织的变革。社会形态的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与演进,它对行政组织的特征、规模和管理方式均会发生显著的影响。美国学者雷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对行政组织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他认为人类一次经历了三个社会形态:农业社会、过渡社会、工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缺少专业分工,行政组织是混合的、重叠的;在工业社会中,出现了细致的分工,行政组织也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划分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的过渡社会,分工不很明确,职能交叉混合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经济类型的转换、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经济体制的变化永远是行政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随着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行政组织也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在自然经济状态下,行政组织只是在维护社会秩序和进行大型水利建设所必需的限度内履行着外交、治安、经济等职能,国家行政组织的数量与规模是非常有限的;在商品经济时代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度阶段即市场经济时代,行政组织不仅在规模上扩大了,在其作用空间里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在以知识为经济增长基础的市场经济新阶段,社会公众对传统的笨拙的行政组织模式日益不满,提出了改革政府,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的要求。

(3)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①政治制度的质变,即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制度,是制度性质的根本变化,它影响行政组织的质变。此时,行政组织的变革表现为制度的全面重新设计。②政治制度的量变影响行政组织的具体职能和机构的变革。政治制度的量变是指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某些具体政治制度(如党政关系)的变动。③党制度的变革对行政组织的职能及独立程度有很大影响。政党的进退不仅使行政组织的构成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行政组织追求的目标。

(4)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行政组织的变革。①社会企业、事业组织的独立程度自主程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会引起行政组织的结构、职责、权力和管理方式的变革。②社会各种群体的独立程度变化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各种社会群众、团体的独立性、自由度,联系群众的广度、参政的程度,以及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行政组织的职、责、权及其管理方式,以及机构设置的变化。③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化程度的变化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诸如言论、新闻、出版事业的自主性、自由度、传播的覆盖面,大众对传媒的感情因素等。④公民素质,诸如政治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弱,对宪法、法律的尊重程度等的变化均会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

(5)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行政组织的变革。①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要求行政组织的政策、职能乃至机构进行变革。经济、科技上的相互依赖与竞争,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和斗争,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密切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求各国在职能上互相接轨。②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求行政组织的政策、职能、机构进行变革。③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和平,南北经济关系等,都要求各国政府做出相应的对策,调整相应的职能和机构。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十三

 

151、编制管理手段全面化的内容包括:

(1)法律手段。这是编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指运用宪法和法律,通过颁布编制法规,依照编制法规对编制工作进行管理。包括:编制管理的原则、方法、各类编制的标准;编制管理的程序及权限划分;编制管理的纪律。

(2)经济手段。指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激发行政单位节约编制的积极性。主要是指用国家行政预算的方法来调节,控制行政编制的增长,包括:在宏观上,要确定各级行政预算在各级财政预算中的数量比例,以及行政预算与行政编制的数量比例;在微观上,要确定各个单位的人员编制与办公费用的比例,确定人员工资基金和办公费用的定期包干数额,实行超编超支不补,节编节支部分归已。

(3)行政手段。指行政组织依靠自己的权力,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的办法来管理行政编制。它的好处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无偿性、直接性、灵活性。

(4)编制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在我国现阶段管理实践中,应该大力推广、运用各学科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编制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借鉴。

编制统计是对编制管理对象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结构及其相关的其它情况加以数量表示,并通过数量指标体系研究人员编制的结构及其规律的方法。统计的主要指标包括机构指标、人员编制指标和实有工作人员指标。

此外,为了取得对机构编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更好地指导现实的编制工作,编制管理机关往往采用比较借鉴法进行编制分析和审批工作。比较借鉴法包括:①纵向比较,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比较;②横向比较,即同一时期任务大致相同、性质一样的机构加以比较,从中找出一些固有的、有实际意义的联系。

152、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

(1)组织的规模过度膨胀。组织内健康结实的体积变成臃肿肥胖的体积,给其履行职能带来障碍,造成组织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沟通困难,管理幅度过大、管理层次、管理环节过多,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另外,各机构、单位竞相扩张职能,必将产生相互侵权、职能冲突、工作重复的后果,造成组织管理混乱。

(2)行政组织人员的弱化、老化和臃肿。一方面,组织有自我膨胀的本性,组织中的人员无论能力高低,都希望往更高的职位攀升,其结果,必然导致机构的臃肿。另一方面,在组织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大量训练不足的人员进入组织,而过分老化应当被淘汰的人员还滞留在组织内部,从而导致了组织人员的弱化和老化。

153、行政组织变革的征兆

(1)行政组织职能的膨胀引起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行政组织侵占了社会中介组织的职权,它以大量的机构和人员处理本应该由社会中介组织处理的事务;行政组织侵占了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权,过多地干预了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事务;行政组织侵占了社会群团的职权,过多地干预本应由社会群团处理的事务。(2)行政组织与国际政治系统其他组织的职责关系不顺。首先是党政关系不顺,存在着以党代政、党政交替不分的现象。其次是行政组织与立法组织的关系不顺,立法组织监督行政组织的职责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政府行政组织在机构设置、人员任免等行政行为上缺乏必要的约束。(3)行政组织部门林立、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协调困难。首先,各部门的工作既有重复,又有遗漏。其次,人员过多,造成人浮于事,事浮于人的现象。再次,政出多门,秩序混乱,管理上多头领导,政见不一,下级无所适从。(4)行政组织上下级的沟通困难,指挥不灵。一方面,上级指挥下级不灵。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指示被下级各取所需,加以歪曲,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下级情况不能上达。下级向上级汇报的情况与实际状况差距过大,导致上级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5)行政组织内部开拓进取的动力不大,缺乏生机和活力,空气沉闷。(6)行政组织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能,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快速的反应能力,提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154、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行政组织变革的最大阻力来自行政组织自身的“经济人”特征。行政组织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场重大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经常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压力;既得利益者总是力图藉旧有的制度和形式保障其利益,不愿或不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做出有损于自己的变动,哪怕这种变动反映了事务发展的规律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

②来自资历较高者、年长者的阻力。年长者思维观念较定型,工作方式稳定、职业习惯持久,对变化的心理抵触较强,对组织变革造成的阻力越大。

③人际关系的阻力。在人际关系处于某种稳定平衡的组织中,成员们往往会因为害怕破坏现有平衡而反对变革。

④对变革后的科学、高效的新秩序和廉政、勤政的新作风不适应所产生的阻力。特别是那些只会凭老经验办事的组织成员,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常使他们对组织变革产生抵触情绪。

⑤因害怕被精简,而反对或害怕变革。

⑥对陌生事物的疑虑,对变革后果不了解而产生的阻力。

155、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

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是行政组织变革的灵魂,它对行政组织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定位作用,即指出组织变革的最终结果,二是定向作用,即指出组织变革的方向。   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是:

(1)确定行政组织变革目标的重要性。组织目标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也是组织得以建立的依据。静态的组织结构总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目标进行构建的。同样,目标也是组织变革这一动态过程的灵魂,任何组织变革都要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展开。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对行政组织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定位作用,即指出组织变革的最终结果;二是定向作用,即指出组织变革的方向。

(2)行政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   一个复杂的目标群,并非是某个简单的单一目标,其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提高行政组织对于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适应力就是适应外在环境的需要。改造力就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能动地去影响外部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加强行政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使其能稳定协调有序地工作。一个组织要理顺行政组织自身的工作秩序,使其形成一个科学的、协调有序的系统;还要理顺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使组织成员能通过组织目标的达成,得到个人的全面发展。③在实现上述两点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行政组织的变革性与稳定性的关系。首先,稳定性是变个性的基础。离开必要的稳定性,组织变革就会陷入一个越变越乱、越乱越变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失去了变革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稳定性就没有变革。  其次,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为了使行政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并使其在适应中不断改造环境,必须使行政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须使其能突破原有的稳定协调关系,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更为科学的协调关系。

156、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

行政组织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故它的变革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利益,新的生机。在变革前,人们一般对其持支持的态度。行政组织变革动力具体来说有:①统治阶段为了完成行政管理的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需要行政组织变革。这是行政组织阶级性的需要。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更替是行政组织变革的经济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需要政府政府行政组织以公共性身份介入,保证其健康地发展。③行政组织成员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求行政组织变革。不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或行政组织内部的资源——职务资源、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公使组织成员深受其苦,使他们有进行变革的切身需要。④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推动行政组织的变革。人民群众的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呼声上,即体现在群众舆论上。⑤新的科学、民主、效率观念的出现,为行政组织的变革提供了精神支柱、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廉价政府”   “三E”管理理念(效率、效果、效益)等新观念、新思维为行政组织变革提供了理论上依据。

157、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行政组织职能的变革

行政组织的职能就是政府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负有的社会职责和所要执行的功能。它是根据经济、政治、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行政组织变革必须围绕着政府职能的变革而开展、进行。

行政组织职能发展的总趋势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①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②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政府职能是以保卫性、统治性的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③从行政组织职能分化的程度看,其变化趋势是以原来混浊不清的职能向高度分化的职能转变。④从行政组织职能的行使方式来看,其变化的趋势是由以人治为主、行政手段为主转为以法治为主、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并重。⑤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深度与广度来看,行政组织的职能作用正以宏观、微观并重——社会、组织、个人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无所不管——转为主要控制宏观——主管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事务,以及公民个人行为中涉及违法的事件。

(2)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

行政组织横向部门结构的变革趋势是:①从行政管理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发展成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使其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的趋势。②从行政管理职能来看,变革的趋势是精简、合并比较庞大、众多的对社会微观活动进行专业的直接管理部门,加强对社会宏观活动进行综合的间接管理部门;由过去的重管理部门发展成现在的重服务部门。行政组织纵向层级结构的变革呈不明显趋势,基本上比较稳定。整个行政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的尖塔型结构转向为分权式扁平型的趋势,这是行政管理日益民主化的需要。

(3)行政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组织纵横结构的调整,行政组织的权力分配关系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集权型和分权型是权力体系的两种基本类型,行政组织权力变革的主要趋势是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主要包括:①行政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将大量的具体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委托、转交给相应的社会组织进行。②横向分权。逐步由单纯的直线型权力关系向直线型权力关系和参谋权力关系并存的状态转变。③纵向分权。既有从集权走向分权的趋势,又有从分权走向集权的趋势。现代行政管理重视组织中每一层级、每个单位、每位组织成员效能的发挥。在现实中,分权的趋势表现为:一方面,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向普通成员分权,行政组织向着越来越民主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宏观控制从分权走向集权,凡涉及宏观发展的各项有关事务必须由政府高度的统一计划、统一命令来进行管理。

158、克服阻力的基本方法

阻力并非全是坏事,它可能带来一定好处,比如它可能使变革的领导者深思熟虑,反复审核关于变革的方案,以确保变革的目标和措施更加妥当。但它毕竟有负面作用。从组织变革的角度考虑,我们应采取对策,使变革的阻力尽量降低,化阻力为动力。其主要方法有:

(1)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造成变革的强大舆论,并有针对性地克服心理障碍。其目的是为了转变组织成员们原有的观念、态度、知识结构,建立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组织文化,灌输给他们一些新的意识,鼓励进行变革的心理动机。还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奖励制度来强化有利于变革的行为,创造有利于变革的制度、环境,促进人们的思想转变。

(2)发动群众,民主参与变革。主要是发动行政组织内部的一般员工来参与变革,使变革成为全体组织成员乃至全民的共同事业。首先要引导大家共同认识现行行政组织体系的问题,共同分析其弊端,从一般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别单位到本单位的问题都应求得共识,然后引导大家共同认识变革后的好处,包括对社会的好处,对本单位、个人全面发展的好处,最后要引导大家参与决策方案的讨论,为变革献计献策。

(3)尽量减少损失代价,从而减少阻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此,要对机构精简下来的富余人员的安排合理,对于因变革而需要知识更新者,加以培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组合时,尽可能照顾过去合理的人际关系,保持原有组织联系的相对稳定性。

(4)克服利益本位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推进行政组织的变革。行政组织的公共性要求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组织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需要变革时,应克服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对公众持负责的态度。为此要特别注意选用具有变革精神,能以大局为重的人担任领导者。

(5)要建立专门研究行政组织变革工作,具有专家性、权威性、公开性、专门性的研究班子。专家性指这个班子应包括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包括政务活动家,行政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权威性是指这个班子应具有相应的权力;公开性是指它的研究成果要适时地向社会公开,它所提的方案的相当一部分应来自社会舆论界的公开讨论意见。专门性指该组织应以研究行政组织变革为自己的专门任务。

159、英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

英国当代的行政改革主要从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政时开始。其改革的动因,源于人们对公共部门和“官僚”的怀疑与不信任,源于当时政府部门低效率、高浪费的现象与私营部门管理的高绩效之间的明显对比。为此,英国的现代保守主义坚信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原则、技术和方法,包括管理人员来改革政府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撒切尔政府改革的核心方式是以市场为取向的。

160、英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新界定和优化行政组织职能,将部分职能市场化。改革着眼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目的是减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将原来由政府提供服务的职能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由私营企业来承担。(2)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改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控制一向较弱的局面,加强宏观控制,步入中央集权化时期。(3)以效率为中心,改革行政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这项改革包括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监督机制、公共责任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其主要表现是:①雷纳效率分析小组的改革方案:雷纳对组织管理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提出质询,并由专门的效率评估对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辩论或论证,以寻求更好的方法,进而达成一致的共识,最后实施认识一致的改革措施。通过让公务员参与效率的评估和分析,使改革的要求发自内部,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②在政府各组成部门内部设立负责执行的机构,履行政策和提供服务。执行机构负责人要承担执行政策的责任,同时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执行机构的成立,减轻了部长的工作负荷,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以便政府更好地执行政策和为公众提供服务。(4)以加强中央宏观调控为宗旨,以加强部长对部门工作的领导为目的,建立“部长管理信息系统”。“部长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直接和规范化的信息沟通渠道,与下级订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制,建立信息反馈渠道,使部长对本部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控制。(5)改革人事制度。短期合同制和重视工作结果的工资奖励制度的推行,私营组织的成员可以参与政府管理,这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文官制度。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十四

 

161、对英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述评

英国行政组织改革强调在政府职能和职能行使方式中引进市场机制,缩小政府职能和机构。强调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强调中央的宏观控制权。这些对各国行政改革都有借鉴意义。

注重学习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较好地完成了改革的任务。

英国行政组织改革方案内容全面、激进,实施稳妥,针对性强,有利于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

162、对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评述

(1)美国行政组织改革以放松规制为最大特点。这对各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放松规制改革的成本与效率观念、绩效观念、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行政组织与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等,都为各国行政组织改革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经验支持。(2)美国的放松规制改革既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又是美国规制泛滥的结果。对于还没有进入完全规制化状态的发展中国家,不必盲目照搬放松规制。(3)美国的放松规制并不是放松所有的规制,而是那些过细过滥的规制。

163、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案例)

(1)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张引起公众的反感。其扩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应付和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政府介入经济生活;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动员体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职能扩张的趋势。

(2)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管理的规章制度过多过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原因主要在于自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颁布实施以来,美国政府为加强管理,制定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用以约束、规范行政机构、公务人员和民间组织公民,这些以规制管理为特征趋势又在后来历次行政变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得到强化和补充。

164、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府某些职能市场化,重塑政府角色,从而精简撤销了一些政府机构  所谓政府某些职能市场化,是指将这些职能交给社会民间去办,由市场机制去指挥调节。具体而言,包括:①将某些公营的公共服务部门私有化,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的责任是确定这些公共服务部门所提供的质量和价格标准,以保障社会公平。②将政府部分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或个人去办,从而减少了政府一部分职能及其相应的机构及人员。

(2)放松了政府自我管理的规制,对下属行政组织充分放权。这表现在:①削减陈旧规制,对现有规制进行严格审查。②改革预算制度。一是改革年预算制度为两年期预算制度;二是实行注重结果为主的预算管理办法,鼓励节约;三是考虑其他部门的收支状况,实行跨部门预算。③简化政府采购方式,财政部门不干预具体的采购方式。④改革人事制度。减轻对公务员过分的规制,简化职位分类规制,简化公务员辞退制度,废除1万余页的联邦人事制度。⑤授权于州与地方政府和授权给下级工作人员。

(3)裁减冗余机构和工作人员。①合并机构,精简人员,减少财政支出;②设立创新基金,对减少了机构数目或改变了机构设计模式的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③建立电子政府。

165、对日本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评述

(1)日本的行政组织改革同样是以分权化、放松规制为重要内容的。首先是政府向社会还权,以缩减政府职能和机构;其次是中央向地方分权,以减少重要对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由此可以看出,放松规制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改革的一大趋势。(2)日本在行政组织改革过程中强调民主参与和公开透明,赢得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3)日本行政组织改革通过法规控制、财政手段严格控制了行政机构的膨胀,值得各国学习。(4)日本的公务员交流制度也很新颖。让公务员定期在政府各部门轮流任职,既有利于减少部门的本位主义,又有利于公务员的全面发展。

166、日本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

(1)过度的规制抑制了民间的创新和活力。(2)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日本出现了持续的财政困难和财政赤字,它开始重新审视政府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3)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干预较大,限制了地方自治和市民自治的健康发展。(4)国际化的进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政府更有效率和效益、更加经济地运行。

167、日本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放松国家规制,调解官民关系,缩减政府职能及机构。主要是政府向社会放权,尽量减少政府的规制活动,使市场和民间充分发挥其功效,也就是所谓的自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日本行政组织改革还注意同世界其他国家规制措施的比较、整合。

(2)推动地方分权,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措施是:①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权,把一部分财政收入来源和权力下放到地方;②重新划分地方自治事务,实行“道州制”,扩大地方政府的规模和管理范围,把中央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3)建立防止行政机构膨胀的机制。实施削减编制的法规,通过组织法和编制话,以及严格的财政控制手段,使各机构、各部门不得随意增加人员。在行政组织机构的控制上,奉行“加一减一”原则,即新设一个组织就必须废除一个现存的同等组织。

(4)建立公务员交流制度,纠正条条行政的弊端。采取了大规模、有系统地推动中央机关、驻外机关、地方政府机关之间的干部职员的交流制度。各地方公共团体和政府之间也有人员交流的相应规定。

168、当代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

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自197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所面临的社会背景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行政组织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2)民主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并取得成功,激发了人们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人大与政府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地沿着民主化的方向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促进了行政组织的改革,使得行政组织改革有一个广阔的背景。(3)传统的行政组织体制,使行政效率低下,导致社会公众不满,为行政组织改革提供了社会动力。传统体制下的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的现象,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要求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行政组织体制。(4)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给我国行政组织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5)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给我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带了机遇和挑战。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

169、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理顺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职能关系

①理顺行政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关系。长期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质询权和罢免权并未得到充分行使。其原因在于人大在组织上比较软弱、人大的监督权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政府工作人员观念上的问题。随着行政组织改革的深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组织接受人大监督、质询的制度还应逐步加强和健全。②理顺行政组织与执政党的职能关系。一方面,党对政府要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另一方面,在此前提下,政府要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能,不能将自己的具体工作交由党委去办。③理顺行政组织与企业的关系。为了改变“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等现象,政府必须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方面向企业放权,以把企业建成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科学管理的独立法人实体。 ④理顺行政组织与社会事业单位的职能关系。将以前管得过多过死的具体事务交给事业单位去办,同时将部分职责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去办。 ⑤理顺社会中介组织与社会团体组织的职能关系。一是健全农村和城市的基层行政组织;二是大力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通过群众自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向更高层的方向发展;三是改变政府过去对群众性团体多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尽量以法制手段来规范其活动和目标。

(2)理顺行政组织内部职能关系

①理顺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关系。凡是宏观管理问题一律交由中央政府组织负责,反纯属地方性的事务交给地方政府自己去办,并开始尝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②理顺横向的专业的微观管理部门和综合的宏观管理部门关系。在这方面,我国改革的着力点是,将行政组织的职能由对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事务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加强综合的宏观管理职能及其部门,撤并专业的微观管理职能及部门,将专业部门合并为大行业部门,从以产品管理为主,改为以大行业管理的综合管理为主。③理顺横向的决策、执行部门与监督、信息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决策执行部门强大,信息部门、监督部门弱小的状况,使几者的关系得到平衡。

(3)行政组织职能转变

行政组织职能的转变是摆脱机构不断膨胀这一怪圈的关键,机构改革必须与职能转变联系起来。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政府不再对企业进行微观管理。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个努力方向,即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更加明确了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①1982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国务院领导体制,提高效率。②精简机构。③精干领导班子,一是按照革命化、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干部“四化”方针选贤任能;二是减少部、委、司、局级副职人数;三是规定正副部长和司长的任职年龄。④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⑤紧缩编制,轮训干部。

②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项:①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弱化直接管理。②下放权力,主要是政府向企事业单位,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③调整机构,调整当政重复设置的机构。④精简人员。⑤搞好配套改革,在改革政府机构的同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

③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要求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次改革的实际结果收效不大。

④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精简人员编制50%左右。②强化宏观调控部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扩大了国家经贸委的职能。③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撤销机械部、冶金部等部门。④简化了某些文体部门,将国家体委、广播电影电视部降格成国务院直属局。

170、西方国家的行政组织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案: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行政组织改革,是结合其自身历史背景对行政组织所作的各种调整,其改革措施中有许多带有普遍意义,值得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加以借鉴。1、美国行政组织改革以放松规制为最大特点,这对我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放松规制改革的成本与效率观念、绩效观念、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行政组织与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等,这些行政组织管理中的全新做法,为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经验支持。2、英国行政组织改革强调在政府职能和职能行使方式中引进市场机制,缩小政府职能和机构。强调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强调中央的宏观控制权。对于正在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中国来说,这些做法是很重要的参考。3、日本的行政组织改革同样是以分权化、放松规制为重要内容的。首先是政府向社会还权,以缩减政府职能和机构;其次是中央向地方分权,以减少重要对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由此可以看出,放松规制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在进行行政组织改革时,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思考点,以便既适应我国现实状况的需要,又能与国家大趋势接轨。

171、对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评述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在理顺与其他组织的职能关系上,总的方式是正确的。在理顺行政组织与人大、与党、与企业、与事业单位、与群众团体的关系及处理好行政组织内部的关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从1988年开始的机构改革,提出了以转变职能为中心,这是非常正确的,它抓住了我国当前政府机构的根本问题。

(3)1998年以前的三次机构改革,总体而言,并未走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在职能转变上艰难而缓慢;精简人员难以安排,成为机构改革的一大障碍。1998年开始的机构改革,是一种体制上的革命,它是由适应计划经济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的革命。

(4)1998年机构改革比起前三次机构改革有很大的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①是抓住了如何才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撤销了大量的行使微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专业经济主管部门。②是机构改革的力度大、范围广、配套措施全,对其他经济、社会事务部门也进行了合并、降格。对整个机构精简的人数达到50%,精简人数之多,是历来机构改革所没有的。③是机构改革沿着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有利于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总体改革。这次改革纠正了过去几次机构改革的“下改上不改”、“下动上不动”的弊端。

1998年开始的机构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这主要表现在经济主管部门还没有按大行业组建,对社会事务管理的部门仍然有分工过细的问题。二是风险性较大。精简人数过多可能带能一系列社会问题;编制法规的滞后使改革方案、成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

1998年机构改革的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5)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法制尚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地位、体制等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改革开放以来,又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这些对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促进我国依法行政,规范国家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看到,这些法制大多比较抽象,具体操作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法规在满足需要上远远不够。

 

 

本文标签:辽宁自考 管理类 2019年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lnzk.ln.cn

本文地址:http://www.lnzk.ln.cn/gll948/21332.html


《辽宁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辽宁自考便捷服务


  • 视频课程
  • 真题下载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马原概论

马原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修03706

思修03706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